精选56句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1、自我意识是一个反思性的东西,它必须要有两个概念形成一个判断,才是自我意识。(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2、自然哲学讲自然,精神哲学讲人和人类社会,自然和人都是逻辑学在这两个领域的“外化”而形成的哲学,所以它们都属于应用逻辑学。其中,精神哲学比较复杂,自然哲学比较简单。自然哲学无非就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又分成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客观精神包含法哲学和历史哲学,历史哲学其实也是法哲学的一个结尾部分;绝对精神是一个纯粹精神领域,它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那就是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
3、1黑格尔批判了把内外分离的解释,如当一个人做错了事,总是说动机是好的,这就内外不一致了。黑格尔指出,在个别情况下,良好的动机可以受到阻碍,而整个说来,动机与效果是一致的,内与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游戏而没有外表的表现,而自以为内心高尚,他指出这正是内心不高尚。中国有语云:“眼高手低”。黑格尔认为不只是手低,眼也不高。一般说来,手高眼也高,手低眼也低。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人的行为形成他的人格。”(《小逻辑》,140)他根据圣经上的话又说:“要认识人必须根据行为的果实。”(《小逻辑》,140)我们可以说,按照内外统一原则,人在逻辑上是不能说假话的,不能隐藏内心的,假话只是内心矛盾的表现,偶尔一两件事可以伪装,但人是无法伪装其全部内心生活的。……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内外统一的原则,来看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是“志其所行,行其所志”,行为与志向是统一的,这样才全面。这样看来,曹操和秦始皇可以得到较好的评价了。(p311-312)
4、1“自然是一个没有解除的矛盾”,(《自然哲学》,格洛克纳本,第248节,第50页。)这一句是了解自然的辩证法或自然的矛盾发展的关键。……在黑格尔看来,自然自己不能解决它的内在矛盾,有待于精神采取主动去协助解决。但重要的是精神解决自然自身的矛盾,也就是精神克服它自己的异化、外在性,解除了精神自身的矛盾。自然的解放与精神自身的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黑格尔说:“自然是陶醉了的精神,它是不能自己克服自己、掌握自己的。”(《自然哲学》,格罗克纳本,第245节附释,第38-40页。)这话形象地说明自然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不能解决自己的矛盾。(p484-485) 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发展观
5、孔子的理想,是看到天下礼坏乐崩,想要纠正,恢复周礼,所以他的言论都是在讲“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在讲等级思想,而礼正是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等级制度上的个人修养,规范养成,以及把这套自创规则上升为道德层面,才是《论语》的主旨要义,与哲学毫无关系。
6、我们很可以说,德国自有哲学以来,哲学这门科学的情况看起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坏过。空洞的词句、虚骄的气焰从来没有这样飘浮在表面上,而且以那样自高自大的态度在这门科学里说出来做出来,就好像掌握了一切的统治权一样。为了反对这种浅薄思想而工作,以日尔曼人的严肃性和诚实性来工作,把哲学从它所陷入的孤寂境地中拯救出来——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们可以认为是接受我们时代的较深精神的号召。让我们共同来欢迎这一个更美丽的时代的黎明。在这时代里,那前此向外驰逐的精神将回复到它自身,得到自觉,为它自己固有的王国赢得空间和基地,在那里人的性灵将超脱日常的兴趣,而虚心接受那真的、永恒的和神圣的事物,并以虚心接受的态度去观察并把握那最高的东西。(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7、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费希特是:“我行故我在”,他是从行为开始。从方法论上讲,斯宾诺莎说:“方法是从真观念开始”。因为有了真观念,即有了标准,有了指导。……黑格尔认为哲学应从概念开始,而不能从直接的东西开始,也不能从间接的东西开始。(p215)
8、1“雅典之成为科学和美术的所在地,必须归功于它的制度和它的整个精神的特质”,(《黑格尔全集》第13卷,第384页。)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强调天才人物的作用。他花了较长的篇幅叙述雅典民主制度的特征及自由精神,强调“个人与全体的和谐”。“在雅典人那里也有民主,并且是比斯巴达更纯粹的民主。每个公民都感到实质上与法律、与国家处于和谐中;但同时允许个体性精神、个人的思想去自由选择、表现、发展”。(同上书,第386页。)(p594)
9、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客观上的自我意识需要他人的承认,他人不承认,自我意识就无法建立起来。而自我意识就是生命。所以,主人由于刚开始的不怕死,占据了主人的地位。而奴隶由于怕死,所以是奴隶。因此,主人这时有自我意识,而奴隶是没有自我意识的。
10、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黑格尔是从最低级最原始的意识讲起的。意识中最原始的是感觉,……感觉进一步是知觉。……知觉已抓住事物的特质。到了认识了规律、关系时,认识就达到理智之光,这是是主体最能动的时候,这样就进一步认识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野蛮的个人主义—主奴意识—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苦恼意识)——理性(享乐世界—改善世界—理想生活)——精神(社会意识或客观精神:艺术形象—宗教信仰—哲学概念)——绝对精神(p87-90)
12、决不能因为目的是获取果实,就否定树木有发芽、生长、开花的必要性;也不能因为目的是获取最后的正确答案,而否认学术史上那些看似有问题观点的存在必要性。何况,我们所获得的也未必是终极正确答案。
13、《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14、排中律认为一东西既是甲又是非甲是不可能的。同时又认为一东西既不是甲,又不是非甲也不可能的。黑格尔以为对立是同与异之联合,只有在相同的概念下,才能对立。譬如向东六里,向西六里都是就路径而言。……不过矛盾有二义:一为必然的矛盾。如凡有限之物必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一为不可能的矛盾,此指同一概念包含有矛盾的性质而言。如方圆型,木质的铁,直的曲线等均可谓不可能的矛盾。形式逻辑中多讲的矛盾,大概指这种不可能的矛盾而言。形式逻辑否定这种不可能的矛盾,而黑格尔的理则学所肯定的乃是上面所说的必然的矛盾。(p166-167)
15、《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16、我们老一辈的人是从时代的暴风雨中长成的,我们应该赞羡诸君的幸福,因为你们的青春正是落在这样一些日子里,你们可以不受扰乱地专心从事于真理和科学的探讨。我曾经把我的一生贡献给科学,现在我感到愉快,因为我得到这样一个地方,可以在较高的水准,在较广的范围内,与大家一起工作,使较高的科学兴趣能够活跃起来,并帮助引导大家走进这个领域。
17、黑格尔是从最低级最原始的意识讲起的。意识中最原始的是感觉,所以他讲意识是从感觉开始的。他认为感觉是最具体、最丰富、最客观的东西。同时又是最抽象、最贫乏、最主观的东西,因为它只是直接性的,当前看见的、就在面前的东西,是没有间接性、不需要通过别的条件作中介就可以认识到的。而且,感觉阶段感觉的对象是“无名之璞”,所用的范畴是“这个”、“这里”、“现在”。这些都是最一般的抽象的、空洞的范畴,范围太宽,什么东西都可以叫做“这个”,什么地方都可叫“这里”,什么时候都可叫“现在”。因此,在感觉阶段,主体与对象是模糊不清的。换言之,感觉的主体不是真正的我,对象也不是真正的物。所以他一方面论证意识从感觉开始,同时他也批判了感觉主义。(p87)
18、其实只能说事物有规律,人才有理性。……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是相对立的;理念世界即是真、美、善的世界,而现象世界则反之。(p237)
19、1黑格尔虽然主张刑罚是一种报复,但他却把报复(Vergeltung)与复仇(Rache)区别开,要求避免无休止的复仇。……他并且指出,“在无法官和无法律的生活状态中,刑罚经常具有复仇的形式……在未开化民族,复仇永不止息“。(同上书,第107页。)他认为这不是表现法和正义的真正形式。(515)
20、1接着,黑格尔提出了艺术中的又一原则,即“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形式的缺陷,往往根源于内容的缺陷,而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愈完善,则它的内容和思想之真理性就愈深刻。(p560)
21、1有许多相同的例子,得到规则,从而也就得出量的界线,界线是可以变化,也可以变动的。所以规则有时有相反的例子,因而规则是允许有例外和破例的,没有没例外的规则,但例外并不能取消规则,有时例外凡可以加强规则的可靠性。黑格尔说,规则不是规律,规律要通过逻辑论证,和有充分的根据。规律可以被一个矛盾的例子所推翻,不容许有例外。规则可以有例外,但例外一多,规则也就失效,于是由量变引起质变,只有再订新的规则。……黑格尔说,“量变以质变为目的,质变以量变为手段”。(参看《逻辑学》,论限量部分)(p294)
22、1在自然界中,只有纯粹的惰性物质,才受机械观的支配,如在力学范畴内,但在某些物理学范畴内,如光、热、磁电等,就不能单纯用机械方法来解释,这样就为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开辟了道路。(p340)
23、谌洪果,法学博士,知无知创始人。著作《法律人的救赎》、《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大学城里的公民》、《归根复命》、《正义的思辨与判断的尊严》。
24、1黑格尔生于1770年,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黑格尔19岁,法国革命进入高潮时,黑格尔还只二十多岁。……我认为实际情况是:黑格尔对于法国大革命的一些理想、口号、原则——自由、平等、打破旧制度,特别是自由,他大声说:“好得很”!但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践活动和群众运动,则高喊“糟得很”!黑格尔在学生时代和朋友在公园里种植了“自由之树”,以纪念法国革命。在日记上写了“卢梭万岁!”他在著作中始终称赞法国革命,称之为“光辉的日出”,谈到旧社会逐渐解体,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时,譬喻为新生的婴儿。……他责备法国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的行为是可怕的,动辄把敌人推上断头台。……黑格尔由把人民群众说成是无定型的、野蛮的、恐怖的。他说,真理只有少数英雄伟人才能发现,“公共舆论中诚然潜伏着真理,但发现其中的真理乃少数伟大人物”。“脱离公共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伟大成就的条件之一!谁在这里或那里听到了公共舆论而不懂得去藐视它,这种人决做不出伟大的事业来。”(《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4页。)(p644-645) 著作简介
25、1空间可以过渡到时间,时间是空间的真理。(p487)
26、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重点是笔者加的,表示他这里是在谈对世界的看法或世界观)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小逻辑》,119附释)(p67)
27、黑格尔的概念是自由的概念,概念是自由的原则。
28、这种自相对立、自相矛盾在实践领域中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在形式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自我意识也是这样,在意识的层面自相矛盾的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自相矛盾的,在不同的东西中看到相同的,在相同的东西里看到不同的。自我意识就是当我把握住一个对象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对象就是我;当我意识到这个对象就是我的时候,我又意识到我和它是不同的,我是在旁观它。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进行旁观,以另外一个人的眼光来看自己,但这另外一个人的眼光其实就是我自己的眼光。所以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对付不了“我”这个概念,比如罗素就解释不了“我”的间题,在他看来“我”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虚假的词。自我就是相矛盾的东西,如果你要完全排除矛盾,那么你就理解不了我”了,就建立不起自我意识了。
29、黑格尔本人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和导论中都曾说:“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就是一般的科学或知识的形成过程。”(《精神现象学》上卷,中文版,第17页)(p119)
30、在对黑格尔的哲学观有了大致的了解,就可以回过头来解释为什么哲学史就是哲学,另一种说法也一样,哲学如何会表现为在时间上有发展而且有一个历史。这是由黑格尔哲学中的本体,精神所决定的。精神的本性就是活动,他的活动的过程是先否定他自己,随后回复到它自己。精神为了否定自己,要把自己建立在外在性之中,这种外在性就是时间,成为一种定在。精神成为定在不仅仅是个人意识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在人类思维领域中的发展。因此作为对精神概念式认识的纯粹哲学在个人意识中表现为时间中发展着的存在,精神在人类社会的群体性意识中表现为在世界史进程中不同民族不同阶段的哲学。因为哲学和哲学史统一于对精神的概念认识-理念,两者是理念的不同外在表现。哲学,更准确的说逻辑哲学,是揭示理念在思维中的发挥,哲学史是揭示理念的不同阶段在时间中、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的发挥。因此,黑格尔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里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对哲学史里面出现的各个系统的基本概念,完全剥掉它们的外在形态和特殊应用,我们就可以得到理念自身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的逻辑概念了。反之,如果掌握了逻辑的进程,我们亦可以从它里面的各主要环节得到历史现象的进程”这段话清晰地表达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想。
31、信仰的排他性同样存在哲学、历史、政治等领域中,一旦我们坚信了某个观点,并持续很长时间,就很容易使这个观点变得偏执和片面。如果某种学说被人奉为官方哲学,它也会很快沦为教条和戒律,进而僵化并腐朽。信仰是有d派性的,谁不拥护基督,谁就是反基督;谁不拥护我,谁就是反对我;信仰的排他性是人类思想进步的一大阻碍,需要理性的怀疑来补救。
3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33、知性的规律是同一律,即单纯的自我同如A=A自我联系,同中不包含异,同一性中无差别性,一般的抽象思维,都是按同一律,从一范畴(原则)推到别一范畴(原则)(p269)
34、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研究如何从当前已知条件推理出未知必然结果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广义逻辑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大,是一种传统的认识,与哲学研究有很大关系。
35、1伦理在其自身的矛盾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即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家庭是伦理精神的直接的实体性,是婚姻的产物。婚姻是一种伦理的纽带,它以性爱为基础,而排斥其他因素。……婚姻则是伦理法律化了的性爱,消灭了性爱中的暂时的、变动不居的及纯主观的因素。……丈夫为一家之首,他维持生计,管理资本。……妇女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但她造就不出从事先进科学、哲学等等的才能来。……男人好比动物,而女人则因其温柔,好像植物。当女人当政时,国家就危机临头,因为妇女不用共相来规范其行为,而用错误的意见与癖好来规范其行为。……他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制”的真正意义在于包含有限制君主权力。这在当时德国资本主义上升的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黑格尔认为君主的最后裁决或签署命令只是一种形式,君主只是一个说“是”(ja)的人,即只是一个盖图章的人,并且给“我”(小写)加点点缀。(《法哲学原理》,第280节,增录。)意即君主是象征,是阿斗。——也可以说是一种模仿英国的“虚君制”。(p552-556)
36、本书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的弟子在其身后根据他的大学讲义编纂而成,是黑格尔关于哲学史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原著共三卷,中译本分四卷出版。本书介绍了第一个时期的哲学—希腊哲学,认为哲学存在于希腊人的(异教徒的)宗教之内,人在精神上是畅适自足的;在第二个哲学时期—中世纪哲学时期,哲学是存在于基督教世界的,进一步更确定地使人们意识到神性和人性的统一;从宗教改革起哲学进入到第三个时期—近代哲学时期,自我思维出现了,并开始了抽象思维,其问题是各种对立。
37、1黑格尔说,我们计算数的方法,往往认为是偶然方式,我们必须把它变成必然性,根据计算方法规定原则。积极的计算方法有三个:加法、乘法和自乘法;消极的计算方法,也有三个:减法、除法和开方。(p289-290)
38、1从刑罚的报复说出发,他不主张废除死刑。他说,“报复虽然不能讲究种的等同,但在杀人的场合则不同,必然要处死刑”,因为“生命是无价之宝”,“刑罚……只能在于剥夺杀人者的生命”。(同上书,第106-107页。)不过黑格尔也承认,“死刑变得愈来愈少见了;作为极刑,它应该如此”。(同上书,第104页。)
39、当然啦,我们知无知的会员依旧免费,包括现场参与+线上音频回听哦!
40、10黑格尔说不需要太多的聪明,就能嘲笑“有就是无的”命题。按照有即是无的说法,可以推论出各种不同的命题,如我有钱等于我没钱,这是开玩笑。黑格尔说,这是从特殊的目的利害关系提出问题,特别是涉及个人的特殊目的和利害关系。黑格尔认为,这样反而也有好处,因为哲学的教训,就是要使人从有限目的、私人利益中解放出来,即从哲学观点上看,有钱无钱没有差别,这样超脱潇洒于个人利害之外。(p277-278)
41、1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黑格尔未能用历史观点或者在时间上发展的方法来考察自然,——这是恩格斯对黑格尔的第一点批判。……指出黑格尔的反对进化论的观点,这是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自然界无时间发展的第二点批判。……“体系要求这样,因此,方法为了要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81页。)“头脑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页。)……简言之,把精神、理念的逻辑发展看做第一性,把时间上历史的发展看做第二性,把唯心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面强加给自然界,——这是恩格斯对黑格尔的不承认自然在时间中有发展的唯心观点的第三个批判。(p468-470)
42、黑格尔的早期思想,主要是指他在瑞士和法兰克福当家庭教师时期在著作中所表现的思想;但也包含一部分耶拿时期的思想。(p33)
43、这样,自我意识就有两方面:一个就是人把自己对象化,另外一个是把任何一个对象看作人,看作自己,看作和我相通可以等同的对象。通常说“移情”、“自居”、“将心比心”,就是这样理解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也是这样产生的。自然科学中讲的力学,“力”其实就是由人们“用力”的感觉借用来的,力最初就是人的力气。要由人的内在体验附会到对象上去,我们才能对对象世界加以描述。所以“类意识”不仅仅是人类的意识,还包括整个宇宙意识,整个宇宙其实都是通过人的自我意识扩展开来的。自我意识具有一种无限性,我们在内心把对象世界看作自我,这样才能把他人也看作我,看作与我同类的,可以交流、可以相通的。
44、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最大特征就是内容与方法相结合。……简言之,内容怎样,方法也应怎样。内容或对象是矛盾发展的,方法也就应是矛盾发展的辩证法。……他反对形式主义道:真理不是铸就的钱币,真理不是没有生命的公式,真理乃是依其内在性质(辩证法)而活动着的,因此要把握实在,非公式化的形式主义所能为力。(p68-69)
45、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提供哲学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黑格尔:《通信集》,1952年荷夫麦斯特版,第1卷,第119页)……他们的活动不只是完成他们的特殊意图,而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他们便凋谢零落,就像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70页)另一方面,也含有讽刺拿破仑的武力的意思,认为他只不过是“马背上上的世界精神”。他暗示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人物。(p106)
46、各派哲学的原则是被保持着的,那最新的哲学就是所有各先行原则的结果,所以没有任何哲学是完全被推翻了的。那被推翻了的并不是这个哲学的原则,而只不过是这个原则的绝对性、究竟至上性。(第41页)
47、宗教不是什么东西,它只是我们意识的一面镜子,所谓的神学不过是歪曲了的心理学而已。
48、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甲君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49、第二个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西方自古以来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不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的也不少,但他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入纯粹理性的概念中,使它逻辑化,把能动性逻辑化。
50、《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51、在逻辑学里面“是”,也就是“存在”,它是第一的。我们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来看,一切语言都要以“是”为前提。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要追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是的是”,就是要通过语言去追究最本源的东西。在我们说话时,一切表示,不管要说什么,必须要把“是”搞清楚,都要以“是”作为前提。
52、“信仰限制、约束人;它使人丧失了恰如其分地来评价别的跟自己区别开来的东西的那种自由与能力。信仰拘泥于自己。”
53、以上黑格尔观点类似于康德的二律背反。用以说明实在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并且这种矛盾性永恒存在,而结实这种存在的矛盾只能运用形而上学,即解释为绝对的“精神”,亦或是康德所说的“物自体”
54、黑格尔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哲学中提出了辩证发展的理论。他的发展和变化的学说对于辩证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整个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就是说,是在不断的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和改造着的。同时过程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和发展的源泉。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到关于概念,判断的学说上,应用到认识的逻辑上。
55、思辨哲学始于斯宾诺莎,谢林是它的复兴者,黑格尔则是它的完成者。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将东方的孔子、老子、易经和佛陀的思想逐出哲学之外;又把西塞罗、奥勒留的思想称为“通俗哲学”,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也是一笔带过,认为它们都不够格被称为“哲学”。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哲学”是关于思维和绝对的科学,也就是“思辨哲学”。从那时起,人们就认为只有黑格尔说的那种理论才是哲学,其他的东西则不值一提。在这种背景下,费尔巴哈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