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2句论语全文40篇


论语全文40篇

1、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2、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3、(课后题)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论语全文40篇)。

4、当然我看到现在的父母对儿女也很关爱,但是儿女仍然对父母爱搭不理的,那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父母没有起到君、亲、师的作用。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包括一家之长,都要同时具备三个职能:君、亲、师。你不仅仅要领导他、管理他、你还要关心他、爱护他。如果做到了这两件,你不去教导他,他仍然会说谎话、做假账来欺骗你,这都是因为没有学习圣贤教诲,不知道为人处事的根本在哪里,所以你还要起到“师”的作用,当然这个“师”首先是身教胜于言教,自己先要做到。

5、前不久,稻盛和夫在盛和塾哲学大会上做了最后一次演讲,对于上述观点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我将自己的这些信念和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实践,和员工共有。这么做不是出于利己的动机,不是为了提升业绩或者让自己轻松。纯粹的动机就是:让员工获得幸福。以这样的方式待人处事,就能度过幸福人生。”他还说,“哲学不是为了驱使员工,经营者要率先垂范,严格自律,不间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员工看到榜样,就会产生共鸣,跟着实践哲学。哪怕只是一名员工实现幸福,经营者就会获得幸福,这才是最大的喜悦。哪怕他离开公司,只要他实践哲学,走在幸福美好的人生道路上,这也是好事。”

6、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论语全文40篇)。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8、《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0、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某人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也不因某人有缺点而不听取他的意见。”

1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2、⑶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得。

13、夫子两千多年前说的这句话,如今已成为我们的口头禅。当两人说话不投机,做事想法不一致,到最后一拍两散时,最常说的就是这一句。但本章“道不同”的“道”是指什么?仅仅是对一般事情的看法见解吗?“不相为谋”仅仅是指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吗?要解这个疑,还得从夫子一生的所言所行中去寻找答案。

14、半部《论语》治天下,本节目也是一部学国学、读《论语》的生动教材。

15、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16、这两件事可说是夫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的最佳写照。为利天下苍生,为行圣贤之道,夫子积极奔走于诸侯国之间,寻求与各国国君的合作,而所有的合作都基于夫子所秉承的“道”。这个“道”,是大是大非、大根大本上的“道”。这个“道”上些微的不同,就会导致行事时根本的分歧。用蕅益大师的话来说就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仁与不仁而已矣。”朱子也说:“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夫子的“道”,是时刻和仁义结合在一起的,是真正的圣贤之道,只有以圣贤之道去为政,去谋事,才不会走上见利忘义的邪路。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行道谋事,若遇根本方向的不同,就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态度必须非常明确坚定,就是不参与、不合作,不屈己从人、不同流合污。由此可见,在夫子这里,“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表达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为人处事的态度策略,而是一种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的道义精神。

17、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9、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20、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而可以终生奉行的呢?”

21、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22、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3、译文:孔子说:“一个有志于追求真理的人,却以衣食粗劣为可耻,就不值得同他讨论什么问题了。”

2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汉族,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故也有人称为孔老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

25、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26、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2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8、生活中,有些人故作聪明,在人前花言巧语、满脸堆笑、做作谦恭,左丘明觉得这样的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还有些人,本来对某人心中有怨恨,可他却能在那个人面前装出友好的样子,嘘寒问暖,把怨恨隐匿在心里。左丘明觉得这样的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2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0、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3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2、在《礼记•礼运》上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个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我们把那些贤德的人,有能力的人选拔出来作为国家的领导者,人们相处讲求信用,睦邻友好,这样人不仅仅把自己的父母亲当成是父母亲,不仅仅把自己的儿女当成儿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年人都能够得到赡养,养老送终;使壮年人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能够为社会所用,能够服务于人民,尽忠于国家;使幼年人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使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赡养和帮助,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景象。我们现在都提关心弱势群体,还向西方学习怎么关心弱势群体,其实我们打开“四书”,处处都是要求统治者要关心“鳏寡孤独废疾者”,对这些人要特别地加以照顾,这才是一个人仁爱之心的体现。

33、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34、冉雍:子桑伯子平时严肃认真,敬事谦恭,只是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才表现出简约、质朴的风格来,他以这样的状态出现在百姓面前,没有繁文缛节,质朴平实,感觉挺好的,这种做法是可以的吧?弟子以为,这和平时随随便便、简简单单,处理事务的时候,也是随随便便、简简单单不一样,一味简,没有恭,那是真的太简单了。

35、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36、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37、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38、①磬(音qìng庆):古代石制的打击乐器。②荷蒉(音kuì窺):挑着草筐。荷,肩扛,肩挑。蒉,草编的筐子,盛土用。③硁硁(音kēng坑):击磬的声音。④深则厉,浅则揭:穿着衣服涉水叫厉,提起衣襟涉水叫揭。这两句是《诗经·邶风·匏有苦叶》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处世也要审时度势,知道深浅。⑤末:无。⑥难:责难。

39、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4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41、夫子对道义的这种执持坚守,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虽已罕见,却也不乏继承者。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创业过程中摸索出一整套“敬天爱人”的企业哲学。对于这套“以善念善心为本,人生必然成功。”为核心的企业哲学,他非常坚守,希望企业所有员工都能理解并接受这套哲学。稻盛和夫常常和大家交流说:“有人说,拥有什么思维方式,难道这不是个人的自由吗?但是,企业为了员工的幸福,需要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需要不断地成长,这就要求有正确的哲学,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共同的标准。‘将企业哲学强加于人,我很讨厌’,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很明确地告诉他,‘你抱持这种观点,在这个公司我们就无法共事。不理解不赞同公司的哲学,而表面上又装出理解赞同的样子,彼此都不愉快。既然如此,你就应该去和你思想哲学一致的企业工作’。我认为这一点必须非常明确,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42、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3、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4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5、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46、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47、稻盛和夫这番真诚恳切的话似乎也在提醒我们:在我们跟人说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时,我们是否要反观内省,想想自己心里真的有这个“道”吗?我们真的希望对方也得到这个“道”吗?而无论我们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只有得到这个“道”,我们的人生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看,夫子的这句“道不同,不相为谋。”蕴含的是一种悲天悯人、坚守正道的心意,而绝非悲观失望、放弃努力。因为,圣人心怀大道,是永远不会停止济世救民的。就像我的老师说的:“就算你放弃了,我还是要让你生起那样的心,我是不会放弃的。”

4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9、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5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5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博闻多识的人交朋友,那是有益的;同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同看风使舵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那就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