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9句笛安作品
笛安作品
1、“哪都不属于”笛安说,“不需要。我也是后来在欧洲走了一圈,见过非常非常多这样的人。然后渐渐相信了,这个世界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像我这无所谓归属的。我的第一感觉我是太原人,但精神上的归属其实并没有——没有归属也是一种归属。”
2、“在我看来,不少纯文学也好,纯市场化小说也罢,有个通病——城市更多只是‘壳子’,其中的伦理仍停留在非常传统乃至保守的阶段,接近农耕时代。”笛安对媒体说。
3、硬核读书会:除了“龙城三部曲”里的东霓,你还写了很多边缘人的故事,比如中篇《广陵》《圆寂》里的主角,再到后面的《南方有令秧》,为什么会想到写一个关于贞节牌坊的故事?
4、笛安一直觉得,自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自己就是两个“文青”的小孩。她小时候是跟外公一起生活的,外公是医生,她从小在医院的家属楼里长大,跟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一天里也就一两个小时。每天傍晚,父母会过来吃饭,帮她检查作业,最多陪她玩一会儿,就回家了。偶尔母亲会跟她分享自己年轻时代喜欢的书。在儿童时代,笛安只隐隐觉得父母工作和别人不一样,居然不用上班——“太不像话,太不体面了!”后来她发现作协大院里很多叔叔阿姨都不上班,这才心里平衡了一点。(笛安作品)。
5、凤凰网读书:你的写作场合一般在哪?书房吗?
6、在法国生活、学习的八年时光,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像一座孤岛”。这八年,她一边学习社会学,一边创造自己的虚构世界。《西决》成为现象级畅销书时,她想得最多的,是论文交上去,导师会不会骂她。
7、那是关键的年纪,我出国上学的时候才18岁,18岁到二十五六岁这个阶段对于女生来讲,它其实是一个产生巨变的年龄段,男生的巨变可能来得稍微再晚一点。在那几年,我开始学新的语言,接触完全不一样的文化,然后开始一年一年地升级做功课。
8、其次,复杂的人物心理亦是笛安的创作手法之一。笛安笔下的人物能够与城市“坦诚相见”,将真实的自己袒露于现代城市生活中。因此,这些人既有阴暗、孤独和失落的一面,也有自责、反省和自我救赎的表现。他们中有人为了爱情、为了舒适的生活,积极寻找、探索,为此付出代价;有的人则默默地承受,看着别人的悲欢离合,要么伸出援助之手,要么做出意想不到的伤害行为。《怀念小龙女》中的海凝、《请你保佑我》中的“我”、《芙蓉如面柳如眉》中的孟蓝,因为隐藏多年的嫉妒、自私的爱,做出残忍的举动,制造了悲剧:海凝毁坏小龙女的名誉,“我”让宁夏的命运很曲折,孟蓝甚至毁坏了夏芳然的容貌。《塞纳河不结冰》中的苏美扬,甚至因为“只是寂寞”跳河自杀,在异国他乡结束了生命。笛安在角色身上表现出普通人复杂的日常心态,真实而不乏深刻。
9、同八月长安的作品比较起来,笛安的作品同样没什么轰轰烈烈大是大非:
10、笛安:我的论文是关于在1980年代到2000年代,这2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大众文化如何解读抑郁症。
11、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要过这样的人生?我为什么要在这里生活?幼年的笛安想。
12、回顾该奖项的昔日得主及作品(麦家《风声》、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这个奖项对于出生于1983年的笛安的特殊意义,以及在当下中国文学界的分量,可见一斑。
13、因为年轻,本能地用鱼死网破的方式处理冲突,所以“龙城三部曲”的结尾,西决入狱,东霓枯守龙城,南音成为一个感情的赎罪者。
14、而天赋型选手则是擅长用考纲外的知识点解决超纲试题,因此在面对高难度试卷的时候,反而更容易考高分。
15、她更多时候回答的是“无所谓”。介意被当成青春作家吗——无所谓;介意成为一个成为打通通俗与严肃文学通路的符号人物吗——无所谓;介意总提起你的父母和郭敬明吗——无所谓。
16、笛安说自己不害怕寂寞,不害怕被遗忘,她害怕变老,但「写作」这个屠龙之技可以让她忘记变老,忘记岁月。4年后,她重新出发,带着她不曾停止流淌的文字,以及她对于「女性」身份的全新定义。
17、沉迷偶像路线的签售捞钱,将车轱辘鸡汤来回说,换来的除了名利,还有曰趋低龄化的粉丝。
18、你说你不认为反映社会的,比单纯描写生活的更深刻。
19、她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是炙手可热的青春文学作家,她被作家这个职业改变、塑造。
20、在一众青春文学作家中,笛安往往被认为与众不同。当年《最小说》开始连载《西决》时,主编郭敬明在对笛安才华极尽赞誉之余,还提及《西决》获得了不少传统主流作家的来信夸奖——这对《最小说》来说显然是鲜见的。外界对她常见的评价是:“介于青春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沟通两代文学的桥梁”。这种评价有点微妙,笛安觉得,可能还是她不够好,因为如果真的足够好,就不会被说是桥梁了。不过想了想,她又补充说:“但是即使我不够好,也不是你们说的那样。”
21、成长过程中,笛安并未过早展露什么写作才能,语文作文成绩一直平平。父母希望她好好读书,以后留在高校教学。高考后,她选择赴法留学,读社会学,是她喜欢的社科专业。或许是异国他乡的孤寂无援点燃了她的创作欲,出国第一年,笛安写出短篇小说《姐姐的丛林》,后来发表在《收获》杂志上,这是她第一次完整写完一部作品。
22、我没想过要去靠近严肃文学。可能有人说《南方有令秧》有点偏向,那是因为它写了一个明朝女性主义的题材。我觉得它容易被评论界接受,真的跟题材有关系。但是话又说回来,你即使选了一个看着就很学院的题材,也可能完成得非常糟。我更在意每个作品的完成度,因为这是最本质的东西。
23、但透过《景恒街》,读者可以明显看到北京浮动的欲望。关景恒是来自小镇的过气选秀歌手。说不清楚,他和女主人公、投资人朱灵境结婚,到底有没有一重目的是顺利拿到融资。他推出“粉叠”APP,要让粉丝变成一个职业,期间不惜背叛朋友,收买粉丝倒戈爱豆。
24、笛安:写《东霓》比较痛快。我之前写的女性的形象,总体来说还是受过点教育的,但是东霓其实挺没文化的。
25、忽然,她问妈妈,说:“我们是在电视里吗?”
26、但是她在政史方面的知识量比前者多,因为八月长安掌握的已学过的课内知识<笛安掌握的大部分课内知识+小部分课外知识。
27、而"龙城三部曲"里有足以让人引发共鸣的青春,也有比"振华三部曲"更宏大的人设关系与更深层次的对家族、社会、工作的思考。
28、在很多90后的读者眼中,《景恒街》是一部能够代言他们这一代的小说。人民文学奖的颁奖词也评价道,“世故里含纯真,功利中有体恤,既有贴切的城市生活气息与质感,又不乏恒久的悲悯情怀。不动声色之间可见时代运行轨迹、社会转型风貌与情感结构变迁,是一篇文质俱佳的长篇小说。”
29、爱礼丝:《恋爱习题与假面舞会》、《骑誓·龙骑士的千年誓约》
30、或许笛安的深刻在于社会的本质,对人性的思考。
31、很多人喜欢三叔三婶的家,觉得很温馨。其实三叔三婶这样的一对夫妻,是我当时有一点理想化的处理。
32、 从2009年开始,笛安在韩寒、郭敬明之后,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她身上同时笼罩着市场和奖项的光环,一方面她以令其他同龄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销量,成功囊括了无数销售排行榜和商业销量榜单的显赫位置,同时,她又获得了包括苏童、刘恒、安波瞬等等前辈作家评论家的由衷褒奖,成为全国媒体热捧的宠儿。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个年轻作家,都没有获得过的双重光环。她主编的杂志《文艺风赏》强调于传播都市文化,现代精神,与年轻读者们一起确立对于文学、艺术的全新审美标准。
33、成长是一个延绵迭见的事情。2008年,笛安与郭敬明的“最世文化”签约,同年2月,开始动笔《西决》,首印20万册,不到半年,全国销量便突破50万册。隔年笛安留学归来,决心做一名专职作家。2011年12月,担任《文艺风赏》主编,2014年,新作《南方有令秧》上市,获“人民文学新人奖·长篇小说,首印40万册,一个月内加印三次。
34、凤凰网读书:男主角关景恒的创业公司是做一个叫“粉叠”的粉丝追星APP,小说里也有不少关于粉丝与偶像关系的描述。为什么会这么设定?你平时有追星吗?还是说这个题材比较贴合当下热点?
35、我的观点是再深刻的青春都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不是人生的全部。
36、这个栏目我想做什么?我想做集体记忆。第一期我讲我们BBS时代是怎么样的,还有一期我们就做钱柜,因为钱柜倒闭了,就聊那些年你在KTV里的青春是怎样的。它不是纯文学、电影或者艺术。我们想做时代的记录者,我们真正想探讨的内容是我们的生活到底有过什么样的改变。
37、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前者是经验型选手,后者是天赋型选手。
38、笛安称,对于对文学有兴趣的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写完第一部作品。她认为,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操作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一个人的审美能力跟他实际创作的能力肯定是有区别的,“眼高手低”是很多作者的常态。
39、落落:《年华是无效信》(这本不错~推荐~)、《剩者为王》、《尘埃星球》、《须臾》、《不朽》、《千秋》、《万象》、《那些生命中温暖而美好的事情》
40、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书。准确点说,是除了看书之外什么游戏也不会。因此,总是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那就是,在真实的生活和文字虚构出来的生活之间,我到底可不可以自由地选择?现在想来,我觉得,童年时代过分迷恋阅读或者不是一件好事,我小的时候乃至少年时代的所有问题以及困扰的源头都在于此:我分不清真正的人生和书里的人生之间的本质区别。
41、而在新作品《景恒街》商战、创业、融资的大背景下,“粉叠APP”的设想似乎也反映了今日的“粉丝经济”。而书名“景恒街”真实存在于故事发生地——北京,一个关于“成年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42、笛安:写不出来就熬,有的时候必须熬。这个时候灵感没有用。就是熬过去,就像最后那个长跑总是有冲刺的阶段一样。如果实在不行,就想一个回避的办法,先写会写的,或者说如果这一场戏里有这几个人,ABCD,先写那个会写的人,从这开始,慢慢慢慢会冲出一条路来。
43、但我也很喜欢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本书。这种影响你慢慢才能看出来,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好像突然有一天长大了才想起来,这是韦伯很早就跟我说过的事,但是小时候不听。
44、变成灰烬了也没有关系,总比没有好,只要存在过,就好。
45、笛安:我其实想写一个中短篇集,这个短篇集里可能大部分的人物都生活在北京,他们都是外地人,他们大部分过得不好,少数的一两个过得好的,其实内心也是支离破碎。就一群很脏的人,但是组成了这个很有生机的北京。
46、八月长安写过青春和都市,其中擅长写青春,目前来看也只能写得好青春,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经历过、旁观过的青春。
47、“《景恒街》只是想给自己在北京的八年时间写一个故事,没有想到会得到这么大的肯定。”笛安对媒体说。“这本书用了17万字,只是想写出来那一点点的无以言表”——“无以言表”并非空洞的措辞,被问及在北京印象最深的事情、最难过的事情、最放肆的事情,她会想很久,然后告诉娱sir,“不记得了”。
48、凤凰网读书:写作十多年了,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49、赶时间导致校对有误、打出百分之八十全新内容的宣传,结果百分之八十都是已经在其他地方也发表过的内容。
50、笛安则不那么依赖框架模板,她更擅长去了解课本之外的政史知识,用攒来的课外知识答出框架里不会存在的点,所以有时候会考出高分,有时候则会答不全面。
51、她是一个十几岁就自己出来讨生活的姑娘,她就是工厂厂区里的“钢铁厂一枝花”。人比较厉害,她有一套漂亮女人的生存之道。我在写她身上那种强悍的东西时,自己好像得到了一些鼓励。
52、最接近生活的本质,不过就是平凡琐碎的细节。
53、为什么人类永远需要故事?很有意思,这是人类身上有灵的地方。我觉得故事首先本质是符号化的引喻。比如说我女儿——观察一个小朋友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她那时候两岁,看到一个蜡笔画的乱七八糟的红色圆圈,她就指着说“太阳”。一个两岁的孩子,没有人特别给她科普过这是什么,但我觉得这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有一种把他见到的、体会到的现实经验去符号化的本能。人类只要拥有这种本能,他就需要故事,因为他需要那个符号化的东西去表达他在现实世界里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投射精神需求也好,情感也好。人类对于引喻的需求其实是个挺神秘的东西,而且绝对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
54、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是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如何解读抑郁症。她独自完成田野调查,并且从田野中学会了如何观察人。
55、 2018年度人民文学奖授奖词
56、笛安:我没有书房,特别讨厌这个存在。我写东西一般都在自己的床上。我不喜欢在书桌前面坐好那种,特别不喜欢。对我来说写小说是私生活。写完了之后怎么去宣传这本书,是工作,怎么去跟别人解释它,是工作,跟你坐在这儿聊天,是我的工作。但是我天天跟灵境和小关在一起的那一段时间,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私密的一部分。
57、 1983年出生的她第一部小说《姐姐的丛林》,对中年人的世界和成长中的情感的内核的描述独特而到位,刊登在《收获》杂志2003年第六期上。2004年收获长篇小说专号刊登了她的被称赞为“最具艺术水准的青春小说”长篇《告别天堂》。
58、笛安:在60到70分之间。我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只是我暂时还做不到。我一直不满意小说后三分之觉得在最高潮的部分可以再往上推一点,但是体力不支,真的就跟长跑一样。其实这篇小说从一开始进行到最后一直都是困难的。我以前觉得它会很好写,认为就是写两个人谈恋爱,关系从萌生到最后,发展变坏,没有那么难,但后来发现其实不容易。因为爱情故事永远不只有爱情,它肯定有一个外部世界的联络。这两个人之间情感的关系有很多外部世界权力的投影进来,这个转化其实是一个挺微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