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
1、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代大学者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这段话概括出来的,见于其《饮冰室文集·痛定罪言》:“……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但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又说这八字名言出自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十回。但吴趼人比梁任公年长不了几岁,又怎么证明是吴氏早于梁氏提出这八字名言的呢?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心声: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3、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4、译文:“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5、《老年文摘》每周2期,4开16版,全年102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
6、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中,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意思是,我不问别人,问我自己,真是无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
7、以上术语及释义内容选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丛书
8、明崇祯十七年,朱明王朝正处在岌岌可危之地,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三月攻破京师,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煤山吊死。一时朝野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相互勾结,更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一怒为红颜与清兵开战,五月清兵占领京师,后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兵中原。于是大好河山满目苍夷,百姓流离失所,承受着战乱之苦。
9、◎顾炎武之言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麦华《论今日疆臣之责任》)
10、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11、岳飞是宋代的抗金名将,对于侵略者,他有着深沉的仇恨,对于国土的丧失,他有着悲切的痛惜,对于山河破碎,对心怀国家统一的殷切愿望。
12、清朝乃异族所建,非汉人政权,这时候的明朝皇族迁都南京,成为了南明,而异族占领京师惹恼了民间士子阶层,明朝遗老遗少甚为不愤,一些报国爱国之士往投南明弘光小朝廷,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大儒——顾炎武唱明“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日知录》正始一节)”。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3、在《西线无战事》里,导演根本不关注谁是英雄,不在意哪方胜利,也没打算评判这场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而是以上帝的视角,平等地展现敌我双方每个生命的人性,提醒观众不要把在战争里死去的士兵,淡化成一个个没有生命的符号,每个死亡士兵的身后,都有一个家庭和无数双哭泣的眼睛,在战争里没有什么自豪感,只有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自我的无尽深渊。
14、“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每一个战士对国家忠诚的誓言。不打跑敌人,我绝不回来。
15、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16、陆游在临死前依然告诉儿子,如果国家收复了失地,中原统一了,一定要告诉我。如果多点陆游这样的人,将是国家的幸事。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今天的国人借以表达匹夫之志的口头禅。但可惜的是,说这话的人,并没有几人真理解这话的真实含义。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词语的意思是天下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9、现在要一洗国家蒙受的耻辱,关键在于我们这些人的自我更新⋯⋯我们人数当然很多,若是要所有人都实现自我更新,怎么可能做到呢?不必问其他人能否做到,只问自己能否做到就可以了。这确实像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