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7句孔子谦虚的事例
孔子谦虚的事例
1、孔子的外祖父颜襄,原本就是博学的老师,因年纪大了,不再收徒讲学,老人家平素最钟爱孔子的母亲及孔子。所以看到外孙回来求学,心中十分高兴。
2、孔老先生,今天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就聊到这里吧,如果您还有疑问或者对我们现在的新鲜事物感兴趣的话,可以告诉我,我下次再写信给您一一解释。
3、一年后,孔子即升任为司空,不久便由司空策任大司寇,后来还兼宰相的职务三个月,在这段期间,路过的政绩非常好,即使是路上有人遗失了东西,也不会被人拾了去,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谦虚的事例)。
4、清代名医叶天士少时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5、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6、昂着头出征,夹着尾巴回家,是庸驽而又好战的人的常态。—— 冯雪峰
7、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8、受世人崇敬的周恩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虽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签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9、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10、孔子在周京考察制度时,当时有名的学问家“老子”正在周朝做“守藏室吏”(如现在之国立图书馆馆长)。因而知道很多理解,所以孔子曾问礼于老聃。
11、陈毅同志战功赫赫,但他总是归功于d和人民群众。他说:“个人太渺小,d群才万能。”他曾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12、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
13、自问我一生内心只是尊崇孔子,但亦只从《论语》所言学做人之道……我一生最信守《论语》第一章孔子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教我们一个人的做人之道,亦即是教我们做学问的最大纲领。我自七岁起,无一日不读书。我今年九十三岁了,十年前眼睛看不见了,但仍每日求有所闻。我脑子里心向往之的,可说只在孔子一人,我也只是在想从《论语》学孔子为人千万中之一二而已。别人反对我,冷落我,我也不在意。我只不情愿做一孔子《论语》中所谓的小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看重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精神,必需看重儒家思想为之作主要的中心。换句话说,看重中国历史绵延,即无有不看重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内在一面有其永不可变的外貌,如修、齐、治、平皆然。另一面亦有其随外面时代需要而变的内在思想,如孔孟程朱皆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孔孟同属儒家,但孟子思想与孔子亦有所不同。这因时代变,思想亦必然随而变。但在追随时代的不断变化中,有一不可变的传统精神,是我们最该注意的。今天的世界,交通方便,全世界如一国。我认为儒家对今天以后的中国,仍当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对世界文化亦自有其应有之影响。
14、其次,漆雕开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孔子当然高兴。
15、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当代这么一个充满诱惑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做一个诚实、虚心和自知的人,坚持内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事业。(孔子谦虚的事例)。
16、孔子十分淡泊名利,常说:“不患人之不知己,而患不知人。”他不会因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与品德好,而抑郁寡欢。反而认为应该担心的是不认识别人的长处。
17、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18、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19、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麒麟霍地张口狂鸣,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20、孔子勉励弟子,要做有德的君子,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21、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
22、19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到瑞士度假,每天仍然背着画夹到各地去写生。
23、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24、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25、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
26、子路身配甲胄,拔起长剑,在庭中舞弄一番,舞罢向孔子说,古时的君子,没有不配剑以自卫的吗?夫子也应该学剑习武,继承先业。孔子说:“古之君子以忠为本质,以仁为卫身,因为以德服人,能使人心悦诚服,以力服人,不是心服啊!”子路敬而受之,马上换下戎服,穿着常服。
27、他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人在共同奋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贡献,因此他对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对自己的下属和学生,爱因斯坦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
28、孔子服完母丧三年后,仍不胜悲哀,过了五日,弹琴还不能发出音声,过了十日,才能够吹笙唱歌。
29、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扩展资料孔子的其他故事
30、诺贝尔是19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
31、孔子小时侯,常常与伯尼到宗庙看祭祀,可以说每逢祭祀必到,六岁时,就将祭礼看得非常熟透。
32、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33、在学习中,他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习到的东西要巩固起来。他说:“学习会了的东西,时常温习一下,不也很有乐趣么?”温习就能熟练,熟练就会有创造,所以他又说:“温习旧的,能产生新的心得,这样就有资格当老师了。”
34、原来徐悲鸿展出的《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画中麻鸭的尾羽长且卷曲如环。老农告诉徐悲鸿,雄麻鸭羽毛鲜艳,有的尾巴卷曲;雌麻鸭毛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徐悲鸿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农表示深深的谢意。
35、刚一进去,哇,里面好漂亮呀!现在可能是下课时间,那些弟子们都在外面玩儿,观赏桃花。他们这到桃花开的很茂盛,很鲜艳,就像我的家乡龙泉一样。我还特意向他们介绍了龙泉那里有美味香甜的水蜜桃,美丽的桃花沟,我们龙泉还有很多很多水果,被称为水果之乡。
36、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37、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38、有一天,子路陪在孔子的身旁说:“以前由侍奉双亲时,常吃些藜藿恶草具,饭米要到百里外去背负回家。双亲过世后,由南游楚国,随后的车子有百乘,积储的米粟有一万锺,铺设锦垫而坐,排列鼎俎而食。然而想再吃藜藿,愿为双亲负米,已不可得啊!”孔子说,你事养双亲,可称得上“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39、我正陶醉在其中时,猛地想起来,咦,好像应该走了。于是,我偷偷地溜了出去。突然,我醒了,这原来是一场梦啊!
40、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 师襄学鼓琴。曲名是《 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41、有文有武 孟孙何忌推荐大司寇孔丘当相礼。孔丘就是天下闻名的孔子。他父亲是个地位并不高的武官,叫叔梁纥(he二声)。叔梁纥已经有了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了。他儿子的腿有毛病,也许是个瘸子。叔梁纥虽然上了年纪,可是还想生个文武双全的儿子。他又娶了个小姑娘叫颜征在。他们曾经在曲阜东南的尼丘山上求求老天爷赐给他们一个儿子。后来他们果然生了个儿子,他们觉得这个儿子是尼丘山上求来的,给他取名叫孔丘,又叫仲尼(“仲”就是“老二”的意思)。孔子三岁上死了父亲。母亲颜氏受人歧视,孔家的人连送殡也不让她去。她跟小孩儿以后的日子不用说多么难过。颜氏挺有志气,她带着孔子离开老家陬邑(陬zou一声)的昌平乡,搬到曲阜去住,靠着自己一双手来抚养孔子。孔子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玩的,他好几次见过他母亲祭祀他亡过的父亲,也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玩着祭天祭祖那一套东西。 孔子十七岁那一年,母亲死了。他不知道父亲的坟在哪儿,只好把他母亲的棺材埋在曲阜。后来有一位老太太告诉他,说他父亲葬在防山(在曲阜县东),孔子才把他母亲的坟移到那边。那一年,鲁国的大夫季孙氏请客招待读书人。孔子想趁着机会露露面,也去了。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瞧见他,就骂着说:“我们请的都是知名之士,你来干什么?”孔子只好挺扫兴地退了出去。他受了这番刺激,格外刻苦用功,要做个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住在一条叫达巷的胡同里,学习“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等六门课程。这是当时一个全才的读书人应当学会的本领。达巷里的人都称赞他,说:“孔丘真有学问,什么都会。”孔子很虚心地说:“我会什么呐?我只学会了赶车。” 孔子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担任了一个小小的职司叫“乘田”,工作是管理牛羊。他说:“我一定把牛羊养得肥肥的。”果然,他所管理的牛羊都很肥。后来他做了“委史”,干的是会计的工作。他说:“我一定把账目弄得清清楚楚。”果然,他的账目一点不出差错。孔子快到三十岁的时候,名声大起来了。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办了一个书房,招收学生。贵族学生、平民学生他都收。过去只有给贵族念书的“官学”,孔子办了“私学”,以后贵族独占的文化教育也可以传给一般的人了。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适到孔子那儿去学礼。后来南宫适向鲁昭公请求派他和孔子一块儿去考察周朝的礼乐。鲁昭公给了他们一辆车、两匹马和一个仆人,让他们到洛阳去。那一年,孔子正三十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23年,鲁昭公20年)。他到了洛阳,特地送了一只大雁给老子作为见面礼,向他请教礼乐。 老子姓李,名聃(dan一声),年纪比孔子大得多,在洛阳当周朝守藏室的大官(相当于现代国家图书馆馆长)。他见孔子来向他虚心求教,很喜欢,还真拿出老前辈的热心来,很认真地教导孔子。末了,还给孔子送行。他说:“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送钱;有德行的人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就冒充一下有德行送你几句话吧:第你说的那些古人早已死了,骨头也都烂了,只有他们的话还留着;第君子遇着好时机,就驾着车去,时运不好,就走吧;第我听说会做买卖的人把货物藏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似的,道德极高的人看上去好像挺笨似的;第你应当去掉骄傲、去掉欲念,因为这些对你都没有好处。我要告诉你的话就是这几句。”孔子一一领受了。他回到鲁国,对他的门生们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走兽,我知道它会跑。可是,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捉;会游的可以用钩子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怎么样风里来、云里去,怎么样上天。我见了老子,没法捉摸他,他大概像一条龙吧。” 就在孔子会见老子那一年年底,郑国的大夫子产死了。郑国人都流泪,也有哭的,好像死了亲人似的。孔子一听到子产死了,也哭起来。他说:“他真是我所想念的古代爱人的人!”孔子很敬佩子产,也跟他见过面,像尊敬老大哥那样尊敬子产。在想法上也多少受了他的影响。比方说,郑国遭到了火灾,别人请子产去求神,还说:“要不然,接着还得发生火灾。”子产可不答应。他说:“天道远,人道近;我们要讲切近百姓利益的人道,不讲渺渺茫茫的天道。”郑国有了水灾,别人又请他去祭祀龙王爷。子产又不答应。他说:“我们求不着龙,龙也求不着我们。谁跟谁也不相干。”这些思想在当时可以算是很了不起的。孔子在讲天道、人道方面是跟子产相像的。孔子劝和 过去,有两个道学先生。一天两人相遇,三句话一说,就争论起来,各自认为自己是真道学,骂对方是假道学。互不相让,争论不下。于是,就去找孔子裁判。孔子见他俩来了,连忙下阶来,深深一鞠躬,说:“你们学理很大,何必一定相同?两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孔子素来很敬仰,哪里有假的呢?” 两人一听,都欢天喜地地走了。弟子们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把这两个家伙捧得这样高呢?”孔子说:“这种人只要哄得他走,就够了,惹他做什么呢?”
42、关于谦虚而成功的名人事例篇4:晏婴居功不骄
43、他对别人把他当成偶像感到无法理解,对报刊上的宣传和赞扬十分厌烦,非凡是那些记者、画师、雕塑师来找他拍照、画像、塑像,更使他难以忍受,他说他简直成了这些行业的模特儿了。
44、孔子最反对人在学习上自满。子路看见古代诗歌上有这么两句:“也不害人,也不求人,走到哪里,也是好人。”便老背这句话,满足了。孔子于是说:“这哪里配称好人呢?”
45、当时魏国有个大夫叫孔圉,为人耿直,谦虚,好学,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就去问孔子:”老师,孔圉凭什么可以获得文的谥号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又勤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子贡听了孔子的一席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做起学问来,也和他的老师一样,刻苦好学,不耻下问。
46、扁鹊是我国古代的名医,他家兄弟三人,都以从医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