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5句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的故事
1、 二小生气地说:“反正俺看见了,信不信由你!”
2、小张嘎不但吃得苦,而且伶俐懂事,性情活泼。他成天除了帮奶奶刷锅洗碗、拾柴禾、割苇子,还蹦蹦跳跳、嘻嘻哈哈,逗奶奶开心。
3、 据统计,全套教材当中,语言文字运用题,即用语文来说现象,分析、解释各种问题的题目,占到50%以上。体现在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上,话题的形式更加考虑学生的需要:口语交际加强了互动性,比如一二年级看图讲故事《劝说》,七八年级开一次辩论会《一分钱的官司该不该打》等;习作加强了实用性,比如一至六年级加强应用文的写作指导,安排了8次应用文写作的练习;综合性学习加强了实践性,比如七至九年级的编演短剧、办一份小报、调查社会用字情况等。据王旭明介绍,修订后的教材想利用这样一些环节,把语文学习和现实社会、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不学“空语文”、不学“死语文”,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 赵一曼牺牲了,中国人民会永远记住这位抗日女英雄的光辉事迹。
5、 河滩上有好多大大小小的石头。几个鬼子踩在石头上,都摔倒在地上,哇啦哇啦叫道:“小孩你带的什么路?”
6、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师卫生部长匆匆赶来,对白求恩说:“师长决定让您和一部分伤员离开这里。”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部长恳求说:“白求恩同志,这儿危险,让您离开这里,是战斗形势的需要哇!”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7、 现代文学馆里陈列着许多现代文学作家的雕像,他们的作品时时提醒我们这片土地曾经也有过艰难坎坷的一段近代历史。这些现代文学作家们之所以走上写作道路,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才华,另一方面则因为他们当时希望自己的写作对国民的精神有唤醒作用,使人们在麻木而悠长的日常生活中感到精神鼓舞。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将少年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他用了汪洋恣肆的语言来期许少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认识到国家的兴盛是跟这个国家的少年之精神状态相关。
8、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综合利用有限的教材容量,做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且整体推进,一直是教材编写的难题。语文版修订教材在这方面的安排比较合理,每一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既和单元文体有联系,又体现了话题的丰富性。
9、狼牙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城,也是涞源通向阜平的交通要道,是日军扫荡的必经之路。王二小经常放着牛在山坡上为八路军站岗放哨,抽空还给八路军割草、送军鞋、送信,为抗日做了许多工作。
10、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11、 围绕这个“小”,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作品发表后不久就进入了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后来“四人帮”要求管桦以《红灯记》为标准重新塑造雨来的高大形象。在十七年文学时期有一个美学原则“三突出”,这类小说的基调定得很高,高音部分也就越来越高。但大家唱歌的时候都知道,如果开头就起高了,结果会唱不上去反而破音。写小说也是如此,“高大全”英雄的上升空间也比较小。如果要按照“三突出”的方式来塑造,雨来就不是小英雄了。但是管桦坚持:“《小英雄雨来》的课文,不必选入课本了,把它抽掉吧!你们自己重新写一篇,要多么高大写多么高大。我写的尽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在敌人威逼利诱下,不动摇,豁出自己的生命,保护八路军的交通员,我认为这很了不起。”十二岁这个年龄的设定很重要,正因为这些勇敢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身上,机智、沉着的小英雄雨来才会被读者如此喜爱。人们在读小说之前往往对故事人物有预判,我们会被“小英雄”的“小”字暗示,从而唤醒内心中的温柔。“小”字往往与可爱、机灵、灵巧相关联——“你这个小家伙、小鬼、小丫头、小淘气”,中国人讲“小”字时常怀着亲昵的感情。
12、 鬼子见左边有八路,又朝石岭子崖下躲避,右边香炉山上的八路军正好打个正着。
13、1940年5月的一天,经过长途流浪的王二小因饥饿昏倒在了路边,被狼牙口村委会王主任搭救并将其收养并改名王朴,安排给刘姓大户放牛谋生。
14、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15、 我们尝试的是,在中国文学传统与世界文学传统的范围内来理解《小英雄雨来》。
16、1942年的一天,日本鬼子来到一个村子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
17、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有一天,日寇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18、战斗刚结束,战士跑到巨石前抢救王二小。当时王二小还活着,还有两名八路军战士也受了重伤,部队将他们护送到刘家庄,终因伤势过重,三人先后与世长辞,永远长眠在了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
19、@贺某人心乱如麻:做学问要有锱铢必较的态度。
20、 作品开篇写芦花村是晋察冀边区北部的抗日根据地,芦花村旁边有一条还乡河。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来写雨来的家乡、写这条母亲河。农业文明是伴随着河流发生的,所以我们常常会咏叹长江、黄河以及故乡的小河。我们要从这种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来理解雨来对于家乡的感情。雨来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生长,他对这片土地、对这条母亲河有非常深的依恋,也非常熟悉。管桦写雨来夏天经常在还乡河里洗澡,开篇“在河里洗澡”也成了作品中重要的伏笔,后来游泳技术帮助了他逃跑。契诃夫曾谈到一个写作原则,“如果舞台上有一把枪,那么在戏剧中这把枪就要响起”。开篇作者花费笔墨写雨来不顾母亲的批评还要去游泳,也暗示了这项本领为他后来的革命工作起了作用。
21、1936年6月的一个夜晚,小韩和看守撬开了医院后面的板壁,背着赵一曼逃出去了。逃到离游击队根据地二十里的地方,赵一曼被追上来的敌人抓住了。敌人又把她关进了监牢。
22、 作品的第四部分写雨来和鬼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突出了雨来的胆大心细和机智勇敢。一个小孩子和日本兵,读者们看到的是小和大,敌人手里有枪,但是小英雄雨来只有机智。阿凡提斗地主,木兰对抗强敌,孙悟空对抗各路妖精,这里面都有谋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积聚了深厚的生存智慧,雨来也汲取了这样的民间智慧。他拒绝了敌人的哄骗和利用,逃跑时一下跳到河里,躲进漩涡中。这时故事出现了小反转,那就是芦花村的人都以为雨来牺牲了,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雨来却突然在河里冒出头来,开篇作者提到的游泳本领,给了雨来救命的作用,所以,原来的小说题目叫作《雨来没有死》,后来是周立波将其改为《小英雄雨来》,一个“小”字就突出了雨来的机智可爱。
23、 我们写作也好,阅读也好,一定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我们要理解农业文明塑造出来的人,他们对土地的依恋之情,对家国的爱。当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萧红写给故乡人的《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呼吁:“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大豆,高粱,努力吧!为了失去的土地的年老的母亲,努力吧!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痛心的一切的记忆,努力吧!”我们在今天读来,依然感受到这种巨大的感情力量,它永远积攒在我们民族的情感结构之中。诗人艾青写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等一系列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后来被人们反复引用。以上作品的共同语境是国家遭受外来侵略、国土残缺不全之时,作家在书斋中把笔变成了投枪、变成了匕首,试图来唤醒民众。《小英雄雨来》写的也是抗日时代,雨来身上有刚才我们提到的共同品质——机智、勇敢、爱国、团结,同时,他也有十二岁小朋友的淘气——喜欢戏水,喜欢玩游戏,总是露出光溜溜的背脊。如此,这个形象就有一定的丰富性:既有儿童的天真、顽皮、淘气、可爱,也有成人的勇气、沉着和大局意识。
24、鬼子一下傻了眼,直到此时才知道上了当。二小想趁敌人惊魂未定的时候向灌木林跑去,这时,鬼子军官朝他举起了洋刀,第一刀削去了王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第二刀刺向了王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在那块巨石上。与此同时,山头上的部队枪炮声四起,前后没有一袋烟的工夫,就全歼了这股敌人。拓展资料王二小,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