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0句木心陈丹青是一对


木心陈丹青是一对

1、今天纪念木心重启写作35年,我能提供的便是以上记忆。我以为,这是木心个人的历程,除了年份重合,与新时期文学完全不交集。我们或许可以讨论的是:木心和新时期文学为什么不交集?这种双向的不交集,意味着什么?(木心陈丹青是一对)。

2、我每次到这来上班都会收到信,有人已经写出来关于他的电影剧本,也有人在解读他最难读懂的一本书《诗经演》,我相信吸引他们的是木心和我们目所能及的中国其他作家太不一样了。

3、他形容莱蒙托夫的厌世,“人生舞会中退出的孤独者,在冷风中等待死神的马车”......

4、比如,“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而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岂不尴尬狼狈”、“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智者,就是对一切产生讶异,而不大惊小怪的人”等等,这样的人生哲理精句,在《素履之往》中有很多,它们与《从前慢》一起,把木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推向了新的高度。

5、同年稍早,旅法台湾画家陈英德夫妇力劝木心恢复写作,很快,他陆续投稿纽约几份华文报,稿费虽不富厚,但谋生切迫。此后十余年,除了在艺术学院弄石版画,木心全时转向写作,成了日后为外界所知的文学家。

6、木心一生如镜,人人得以观照自身,并看到超越自身局限的各种丰富与可能。

7、解放前夕,他返回大陆,成了杭州第一高中的老师。

8、对我来说,二者都是新人,热乎乎的,照木心的说法,像是刚出炉的大饼。我似乎享受着什么秘密,心里想:嘿,我也认识一个作家,你们都不知道! 

9、林兵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解释,当初木心美术馆之所以选取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是因为它是一种很粗犷很坚硬,但又很细腻很有可塑性的材料。

10、所以大陆新作家不知道,他们的海量读者群里,远远地,有一位老木心。

11、八九十年代之交,国内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早经恢复。文学专业的硕博士,不知用的什么讲义,怎样地讲,由谁讲——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12、所以我在新书的序言中说,这是一个难弄的老头子。在最后岁月的胡言乱语中,他望着天花板,忽然清清楚楚说了四句没头没尾的话:

13、而在杭州,已经有一颗星,呼应它,以明亮以沉默——木心咖啡馆,创办者是李加文,在杭州文艺界,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凡人咖啡馆,一个文艺中青年的文化地标。

14、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就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在木心那里,切题、切题、再切题,便是这些如叙家常的离题话。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且慢,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随即收回目光,接着往下说。

15、自一九四九年到“文革”结束,近三十年,欧美文学的译介几乎中止,其间,值木心盛年,唯以早岁的阅读与文学相濡以沫(他因此对五十年代专事俄罗斯文学的推介,甚表好意)。讲课中一再提及的音乐家李梦熊先生,也是此等活宝:他俩听说乔伊斯与卡夫卡,但“文革”前夕,哪里读得到?而早在三四十年代,他们就知悉欧洲出现意识流、意象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新潮,之后,对西方的文学景观该是怎样的渴念?浩劫后期,战后文学如“黑色幽默”与“垮掉的一代”,曾有内部译本,他们当然不会放过,总之,就我所知,五六十年代,各都市,尤其京沪,尚有完全在学院与作协系统之外,嗜书如命、精赏文学的书生。而木心出国前大量私下写作的自我想象、自我期许,竟是遥不可及的西方现代主义。

16、那些枯燥的文学史,由木心娓娓道来,就像故事一样精彩,趣味十足又诗意盎然,令人神往不已。譬如他讲都德,就让人很想去看一看都德的小说;他讲屈原,又让人很想去读一读屈原的《离骚》。他说《文心雕龙》的菜单做得比菜还好吃,这句话用来形容《文学回忆录》,也很合适。

17、从此岸的语境看,他的文学从未被批判,因为从未见光,他的才能没被埋没,因为他不在文坛。他在最后岁月获得小小关注,人听说他,未必读他。他很老了,却不是老作家,而是不折不扣的新作家,因为他密集的写作期,和新时期文学同时发生。

18、永恒的意思是不可计数,不必计较——如此美妙的幻觉迷惑了艺术家,所以现身殉身于艺术。

19、陈丹青:木心藏得好的着呢,他从来没给我看过(曲谱),他哼给我听过无数次,有一阵我都能背。

20、“文学是我的信仰,是这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21、陈丹青:1983年,在我跟木心密切交往之前,他们(木心和陈英德)就见了面。见了面以后听他谈吐,看木心拿出来他的一些跟日本方面的,美术上的一些访谈的资料,他就说:“你为什么不写作?你这么好的文才与见解。”

22、对我来说,从浮表来看,木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很好玩,他的谈吐永远会吸引我,他走了就没有人和我这样聊天了。从深层来说,我真的看到一个人,他完全靠一个人,用很柔弱的方式,试着不被这个时代吞没,这很难做。我目睹很多我的长辈,完全被时代吞没,他没有。他不是对抗,没有采取任何对抗,而是不被吞没。

23、凡画,均涉及“层次”(包括“纯抽象”),转印后的水渍本身即富层次;凡画(即便“纯抽象”),均指涉“形”与“象”(色域、面积、肌理),水渍溢痕自行呈现无数可疑的、有时异常逼真的“形象”——树、石、山——如何调理湿漉漉的转印效果,考验想象力与控制力,转印画,是将水渍引向何处、止于何处的过程。

24、我们做得太多了吗?对于木心自己而言,多与不多,反正他已经躲起来不见了。而我们,孜孜不倦地谈论,在小范围内,不为他的“从前日色变得慢”,或为他“小规模的博大精深”,或为他的“以不死殉道”。

25、晚年的木心动作很慢了,他很少会到院子里走一圈,每天还是趴在厨房里写,或者在他床旁边的平台那里写。他从来不会跑到书房一本正经地在书桌前写作,我不记得他有过这样。所以你找不到一张木心在书桌前的照片,如果有,那一定是装出来的,他不是那样的。偶尔他会被小杨他们扶着,到西栅喝一杯咖啡,坐过一次船。

26、我爆笑,木心来劲了,喜滋滋补了一句:“顺便把摇篮也掐死。”

27、著有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等;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等;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画集《木心画集》等;口述作品《文学回忆录》等。

28、1984年,客居纽约的木心恢复写作。2006年,木心的书首次在大陆出版。2011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集结为《张岪与木心》一书。

29、他犀利点评中国古典文学,“儿女情长,长到结婚为止;英雄气短,短到大团圆,不再牺牲了”;

30、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郑儒针是香港银行前行长——郑铁如先生的长子,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谢仁冰先生的外甥,与钱钟书先生交好,其母与鲁迅先生相识。

31、每晚十点,我们选本书一起来读,读半小时就入梦,好不好?

32、建筑师童明在看过两家场馆的多张对比图片后表示:“有些图片是拍摄角度选择的问题,但大体上算是抄袭,显然没什么思想。”

33、我非常知道我年底年初又要回纽约去了,我还是会散步走到木心住过的那个地方,那才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34、读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能和他面对面交流一样,能感受到他的思想是那么天马行空,书中他把他的的艺术思维发挥到了极致。

35、也许因为我已不像古人那样只看到本国的传统作品,而是看到了外域的世界各国的绘画。八岁正式从师学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到十九岁进美术专科,选的是西洋画系,研究希腊古典、意大利文艺复兴、印象派。

36、李颖卓显得有些吃惊,继而说道:“我文科复习得可能要比你充分些,可理科比你就差远了。”她摇摇头,用纤细的手指指引着目光在书架的众多书目上快速搜索,忽然停住,从中抽出一本《物理指导与自测》,翻了几页,满意地点点头说:“总算找到你了,”又转身对龚古说:“我先去办借阅手续了,再见。”

37、听课五年,我所累积的笔记共有五本,多年来随我几度迁居,藏在不同寓所的书柜里,偶或看见,心想总要静下心再读一遍,倏忽近二十年过去了,竟从未复读。

38、尽管直至70多岁的时候才被广为人知,但如今他与海明威、福克纳等诸多大师级的人物一起跻身大学文学系课程,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39、在优酷的看理想自频道兑换后,收看节目、参加活动

40、陈丹青:二月十四日我们给先生庆生,我就请了乌镇这些头头脑脑,他们整个都参与了美术馆的建成,也都认识木心。美术馆的馆员就坐满了这个小小的图书馆,就有了这么一场演奏会。木心老是说,他要做一位文艺复兴人,文艺复兴人以达芬奇为代表,就是通人,他什么都会,事实上也是这样。

41、江教授说,纪念性建筑因为展示要求、多半比较封闭、开窗较少。封闭盒子的形式是比较常用的,贝聿铭设计的伊弗森美术馆(EversonMuseumofArt)就比较经典,他记得良渚博物馆也是类似这样的组合式布局。

42、我不确定以上故事是真的,还是误传。但那位台湾作家转告了木心——我也忘了他的名姓,反正是诗人——木心说给我听,而且开心地笑起来,说:“我是文学婴儿呀,刚开始写,他就要把我在摇篮里掐死……”。

43、大家知道,在我们的文化世面有哪些荣誉,如何“要法”,于是,木心说:“与其要法,不如不要。”

44、(购买过程有疑问请回复“疑问”,获取答疑帖)

45、木心没有了烟火气,活在世间,就是殉道——找寻真理。木心爱吃爱玩爱女人,因为真理也在其中闪现,并非抛却欲望就得到真理,石头没有欲望,它有真理么?只是要超越欲望,有欲望,但知道这是欲望,知道欲望的可爱,也知道欲望的可怖。知道悬崖边有绝美的景色,知道悬崖的危险。

46、  《文学回忆录》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和作家木心先生和陈丹青先生共同创作的书籍,书中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古希腊神话到诗经、楚辞,以及中世纪到二十世纪的欧洲文学全部都有涉及。

47、但我无法回答。我很想知道,过去百年有没有相同的文学个例。五四新文学以来,若干作家是冷门的、非主流的、遭遇批判而被长期遗忘的、又被重新见光的,譬如民国时期的废名、徐志摩、九月派、七叶派、沈从文、张爱玲,譬如新时期文学中死后才被关注的海子、王小波……等等。

48、内容上,从古到今,中外交杂,几乎囊括所有优秀文人,读后像是看了一张精心描绘的文学世界地图。

49、比如他说屈原处在中国文化宝塔的塔尖位置,当有同学问陶渊明时,他说是文化宝塔外的散步者。他说哪吒是尼采的先驱,是有武功的莫扎特,是永远的孤儿,一系列的形容,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50、2011年12月21日,木心在尚未醒来的乌镇溘然长逝,享年84岁。

51、但穷极一生,他都未能等来那个爱着的人,却在垂垂老矣的暮年,等到了世人迟来的认可。

52、从此,他变得寡言少语,每日只和奶奶住在一起。

53、上海画家陈巨源回忆,大约1977年,木心曾向极少数画友展示了这批画,众人缄默,木心大沮丧,独自买醉。之后陈巨源致信肯定,说:我们没见过这样的画,不知如何回应。木心大喜,以文言文回复了长信,共六七页。前年我读到这封之乎者也的信,读见一个上海的罪犯,如洞中人,谛听回声,并给出回声。

54、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六十七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脱口而出:

55、木心在纽约的时候说:“我回去就是去死的。”他是抱着视归如死的心回来的。

56、他爱秦代著作,只求诸子的文学才气;他认为今日全部伪善的身上,依然活著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理论跑出来吧;他钦羡拜伦、雪莱、海涅,就说她们实际上不怎么会写诗;他说道托尔斯泰遗憾“大脑不好”,但提到托翁坟上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牌,忽儿发音低弱了,颤声说:“杰出!”而谈起萨特的丧礼,木心面色一正,引尼采得话:只有风尘女子才可以勾起人民群众极大的激动。

57、1992年阿城来纽约,有天上午我们谈起木心,我说老头子完蛋了,将来他怎么办啊,谁读他?阿城说:你可别这么想。大陆的孩子咕嘟咕嘟冒出来,有像样的教育,读各种书,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懂木心?

58、萍影无踪,让人无着,故,叶落归根是许多游子最终的皈依。

59、答:李唐、郭熙、范宽、董源、关仝、王蒙……黄公望、倪瓒、唐寅、大小米、石涛、八大、徐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