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8句勤奋的事例有哪些


勤奋的事例有哪些

1、任伯年,清朝后期著名画家,上海人。他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完全是靠他幼刻苦勤奋得来。任伯年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在父亲影响下,他从两三岁开始读书时,就喜欢看父亲作画。十二岁时,父亲不幸过世,家中也随之贫寒,任伯年因此也失学了,到一家扇子店当学徒。一天干活下来很累,但不管多累,他每天仍坚持画上几笔;没有钱买纸,他就用废纸作画。店中老板知道后,看他的画也的确不凡,让他专门为扇面作画。从此,任伯年学有所用,画画的积极性更高了。最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画家。

2、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洗脸、洗去含油污的餐具、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天然滋润。

3、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4、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5、他目睹了当年的中医无法解决外伤和孕妇难产,目睹了回族群众因为生活习惯的影响不愿意前往西医院,小金决定学习西医。(勤奋的事例有哪些)。

6、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7、很多辛勤的公司白领在总结一年来的成绩的时候诧异,“我时常加班,出差,有时把周末都贡献给公司,为什么感觉自己一点也没有进步,好像什么都没做似的呢?”

8、十几年后,董老保存下来的外语卡片,上面抄录了一万零五百多个单词,甚至连剧目单、会议签到卡上面也写下了外语单词。

9、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10、不要一味地“为了工作”而“工作”,一个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目标,除此之外,要尽可能地“扩大再生活”。

11、凿壁偷光。西汉时的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晚上点不起灯。但他酷爱读书,不想浪费晚上的时间。刚好,他家邻居是财主,晚上会点灯。匡衡便在自己家的墙壁上凿一个洞,让财主家的灯光,进入自家房间,然后他就着漏进来的光苦读诗书。

12、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13、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14、怎么办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进来读书。后人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表示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向别人请教而得到好处。

15、使用色彩艳丽的油画棒、水彩笔、色粉、水粉、手工等综合法等表现手法,帮助幼儿学习最简单的构图知识及色彩配置,鼓励孩子画出自己眼中的、心中的世界

16、一九五二年底,六十七岁高龄的董必武同志作了一项决定:重新开始学习俄语。(勤奋的事例有哪些)。

17、倪宽幼时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他就在当时的郡国学校伙房帮助做饭,以此求得学习的机会。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这就是至今为人们传颂的“带经而锄”的故事。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今文《尚书》《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所以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被当时的郡国选诣为博士。

18、多年来我已经养成一种习惯,绝不让任何一分钟死有余辜:

19、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20、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父亲叫他去放羊。他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把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21、明朝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遍尝各种草药,很多次服药中毒,险些丧身,终于著成《本草纲目》。

22、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23、由于年老记忆力差,一个生词往往花了好大的气力才记住,可是过一会儿又忘了,董老就反复地认、记、背。有时因为咳嗽得很厉害,医生让他躺在床上休息,可他仍然坚持给生字标重点,即使在病床上也不间断学习。

24、华罗庚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到一个伟大杰出的数学家,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很难再看到第二个人。但是这样的结果也非偶然。他在坚持不懈的精神与聪明的头脑注定会使他在数学领域留下光辉的一笔。相信大家如果也看了关于华罗庚电影,一定会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25、我习惯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打开新闻浏览半个小时;

26、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突然,天降暴雨。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27、孙敬是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28、总好这样教训我们:“小子,不要好高骛远!做你能够做到的事.”长大了,到单位上,本想立一番大志,可领导过来了。

29、在很多人眼里,蜗牛一直是“反面教材”:它总是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缓慢爬行,效率低下,但在我眼里,蜗牛是个榜样,其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因为它靠着勤奋,朝着心中的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往上爬。而在生活中,具有蜗牛这种坚韧,勤奋精神的人最终将成为社会中的强者。

30、下面是点播时间。TA想点播《勤奋好学的故事》送给全体文津学子。

31、    今天,我们重温当年的这些故事,并不是为了让大家模仿。前人的这些努力,正是为了给今天的我们提供庇护的荫凉。拙劣地模仿落后时代的做法,不会对精神世界和行为能力有什么显见的提高。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历中感受人生不曾接触的经历,坚定自我鞭策的力量。

32、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此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并且效果非常得好。

33、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

34、发愤忘食。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楚国叶邑,叶公沈诸梁接待了他,他对孔子不怎么了解,就悄悄地问子路,子路一时不知怎么回答他。孔子事后得知就对子路说以后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5、在一个数学问题上,他常常会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解题方法。但是在初中毕业后,实在太穷交不起学费,于是华罗庚便退了学,留在家中帮父亲照看杂货铺。辍学之后的他一边帮父亲开普,一边自学数学。他自学成才,只花了五年的时间,便学完了从高中到大学的数学课程。

36、蒲松龄草亭问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 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37、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38、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39、我在他眼里就是个笨孩子,记性不好+反应慢。我看他在前期也差点对我失去了信心,认为我不是读书的材料。但他的教育方法改变了我。他告诉我:“人要承认天资的差异。你天生资质不高,别人学一个小时,你要学两个小时才赶得上。

40、凿壁偷光讲的是在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也买不起书。怎么办?只好借书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41、所有的动物们都冷的不敢出窝了,都窝在温暖的家中睡觉。

42、为了不影响读书,于是,他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因此,悬梁的故事就此而来。

43、我们总是“做不完”一件事,也许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心实意地“想做完它”。

44、由于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于是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只有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45、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还可以擦洗玻璃,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玻璃清洁剂。

46、如此说来,人的冤案迟早是要昭雪的.而有些文字冤案,却往往不那么容易得到昭雪.许多词汇,仿佛奴隶制下的子嗣,一落地就挂上了劣等的标签,是用来做贬义的.譬如“好高骛远”一词,打小起,父母呀老师呀。

47、研究药物。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为了研究药的性能,发展祖国医学,踏遍了祖国山山水水,访问了成千上百的农民、樵夫、渔夫终于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

48、用过的面膜纸可以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9、这场三个月前达到顶点的“时间危机”,使我开始专注于学习时间的高效使用方式,先后读了吉姆·兰道尔的《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赛德希尔·穆来纳森与埃尔德·沙菲尔德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很难说自己掌握了时间管理的全部妙招,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却带来了醍醐灌顶的效用。 

50、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录取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曾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

51、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 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 养,终于成为一位历史留名的伟大诗人。

52、映雪的典故出自晋代孙康。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53、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54、匡衡是西汉有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爱进修,刻苦勤勉,然则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进修。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昼读过的《诗经》时,察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恋慕在灯光下念书的人,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能够念书了。

55、我时常在缺乏计划的无序状态下开始新的一天;

56、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57、勤奋学习的故事,大家应该问问家里的长辈,他们应该都见到过,甚至多数人都经历过,但在他们那一代人当中过于稀松平常,他们自己都懒得讲。

58、偏要写什么书,还给讥笑她的那些人吹嘘说“我以后的收入不会比富人差”.乖乖!看看这架势,这不是“好高骛远”又是什么?事实上,罗琳女士日后的收入,比英国女王都不差.

59、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中国人民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数不胜数。类似的例子我家都有,相信很多人家跟我们一样,有着前辈跟随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成长脱胎换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来一个美好国家的幸福体验。

60、这种“勤奋式的懒惰”,未必是我一个人的问题。

61、我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收到的邮件,短信和messenger而分心;

62、习近平最牵挂的人 | 看哭 | 中国为什么不受西方待见 

63、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董老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达到了能阅读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仅俄文版《苏联共产d(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董老就读了四遍,抄录了四套生字卡片,共一百零五张,记录单词二干九百二十八个。

64、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65、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明明有逃走的机会却坚持以身赴死,就是舍身求法的最好例证。

66、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67、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金医生的还乡梦最终没能实现。日寇的铁蹄南下,大学和附属医院西迁大后方。金医生与万亿同胞共赴国难,他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最后携家带口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成为了延安中央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并在194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d。解放后,金医生辗转了多个岗位,离休时是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

68、少年的父亲搬家后,掌握了儿子的教育主权,少年有机会到父亲开办的回民新式小学念书。当时是20世纪20年代,不论是医生还是教师,在回族群众当中都是紧缺的。等到少年中学毕业,他已经21岁的青年了。这时的小金,人生规划不再是祖父当初拟定的了。

69、更可怕得是,我的工作量明明没有变化,可看起来每一天它都在成倍地递增着,我开始害怕夜幕降临的那一刻,因为那意味着这一天有更多的事情被贴上了“没完成”的标签。

70、我列出了当天自己的一张行为清单,以论证蒂姆的理论,我发现如下几个未曾察觉到的细节:

71、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72、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73、有一次他从老师那里偶然拿到一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数学论文,于是热爱数学的华罗庚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沉浸在这篇论文中。正是他废寝忘食,坚持不懈,他发现了这篇论文中有一个小错误。正当他想要写一篇论文来指出这个错误时,不巧右腿残疾了。最后,华罗庚终于度过了难关,并且顺利发表了论文,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

74、生活没着落,活着都难,他没法出去读书,只靠母亲教他认识了 一些字。14岁的时候,他想出去挣点钱帮助母亲,于是,他加入了当地的青年报,投身记者行列。他很爱这个工作,更珍惜这个工作的机会,但由于年龄小、文化水平低,没有经验,很快就成了报社不受欢迎的人。他初次尝到了文化水平低的难处。此后,他又做了几样工作,但都因文化低而最后不得不退出。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他一定要去大学。

75、小动物们觉得蜗牛是疯了,这么冷的天,在这里慢慢的爬树。

76、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作品解说《周易》。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多次断开。后人常用这个典故形容勤奋读书。

77、刺骨的故事和悬梁也是一样,都是为了读书不打瞌睡,就用锥刺痛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