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4句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

1、假如不理解此处的究竟涅槃,就不能算作读懂了《心经》。此文为莲荷阐述声闻菩提的最后一篇文章,我将通过解读“究竟涅槃”的方式,说说《心经》的含义。《心经》为大乘般若部经典,究竟涅槃,则说明大乘菩萨,脱离了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从而得到佛果。

2、大乘菩萨不仅是灭尽蕴处界,还把烦恼习气,甚至无明也都断除,才得以成就佛果。佛住世弘法,所说就是唯一佛乘,学佛最终要回小向大,从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最终过渡到大乘佛菩提,这正是佛在《心经》中说“究竟”涅槃的用意所在。

3、颠倒梦想的人生,实际上就是带着面具在演一场戏。人,习惯了带着面具生活,忘记了真实的自己。

4、chàng zhe āi āi de gē shēng fēi qù ,xián zhe zhī zhī de xiāng mù fēi lái ,fēi lái zài dān xué shān shàng 。

5、只要有幻觉、梦想,能量就一定是紧缩的,因为你一定有一个完美的标准,就一定会有自我苛求,就不可能坦然。所以时时刻刻要意识到,我又在完美主义,又在苛求自己了,又在想要达到一个目的,时时刻刻看到,时时刻刻放松,这样才能保持经络的通畅,这样就时时刻刻靠自己进入到养生的模式里,身心灵的统合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东西。(究竟涅槃)。

6、我们称之为起凤里(是希望凤凰再次起来的意思)所以清远就叫做凤城了。大家又知不知道广东一共是有两个凤城的,除了清远之外,顺德大良也称为凤城,为什么呢?

7、卷土重来释义: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例句: 比赛回来,我因比赛失利而苦恼,妈妈安慰我说:“不要紧,自己尽力了就可以了,下次我们再卷土重来。”。

8、这个开悟啊,不是说,我了解了就叫做开悟,不是那回事。开悟一定要经过一种实证功夫。一是通过禅定提高认识,二是必须能够实际领会到人生、宇宙的实相。譬如说,观察一切如幻,你就可以从自己、历史、他人等很多方面去了解,一切都是变化的,然后才能够了解空、空性。所以,开悟并不是说,我知道了就是开悟,不是那个意思,要经过一些功夫。开悟的那个境界也不好说,所谓“高高山上行,深深海底游”,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

9、来如风,去如烟,眠在后,睡在前,我们只是这睡眠当中的一刹那的风烟。

10、"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

11、yǔ zhòu ya ,yǔ zhòu ,nǐ wéi shí me cún zài ?nǐ zì cóng nǎ ér lái ?nǐ zuò zài nǎ ér zài ?

12、有种道家无为而治的观念在其中,不强求不烦扰自己的内心,事情顺着本来的因果发展下去,也许才能换来内心的高度自由。(究竟涅槃)。

13、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槃”。

14、所以,这是我举个例子啊,就是我们有颠倒——于无常执为常、(总是遇到苦)于苦执为乐、于无我执为我、于不净执为净,四种颠倒。

15、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论来讲是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从行为论来讲就是要以大悲大智的无我精神修菩萨行。

16、北凉玄始十年(公元421年)由著名的译经师昙无谶在北凉都城凉州(今武威市)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该译本首次将原经的完整面目现于中土世人面前;

17、用来四时朝拜这个知恩图报舍身取义的金凤;人们为了报答老禅师的救命之恩,就在御金街重新建起了禅院。也有人传说,金凤的尸体最后化成了这个小城。

18、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无为、自在、不生不灭等。

19、我们在这个宇宙中无限涅槃,无限体验,无限学习,就是为了最终解开“爱”的真相,这就是这个宇宙存在的意义。而当我们完全解开“爱”的密码之后,我们就完成了在这个宇宙的体验任务,这个时候,就可以离开了,涅槃,这次涅槃,就是“究竟涅槃”。

20、反应不对,我们总会感觉不对劲,即使有钱了,成家立业,有了外在的某种肯定,还是觉得不对劲......生命永远不对劲,因为我们的内在不对劲。于是我们寻求解脱之道,会进入到各种宗教系统、灵修系统、身心灵的疗愈系统。一个好的老师绝对不会设一个陷阱让你进入,而是会告诉你:根本没有方法,只有觉。觉察到现在处在贪嗔痴慢疑的波动的反应中,没有如如不动,在一个错误的反应模式里,在我们的惯性模式里——觉察到,你就能把这个惯性模式放下;觉察不到,就会被惯性模式牵着鼻子走。有的人的惯性模式是聚焦,聚焦到一个小的细节出不来,在小的细节里挑毛病,根本觉察不到大的环境;有的人的惯性模式是依赖,比如已经结婚生子还在执着于父母的肯定,内在就是依赖父母,有的人会以情绪要挟,比如自杀,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想死,是用自杀来证实“你重视我”,生命都可以不要,要的是得到对方的重视,这是什么?这就是强烈的依赖性。过分依赖会让对方不胜重负,想要逃,就会让当事人越不安全,越是要情绪要挟,产生关系的问题。

21、倦了的舟子只是在舟中呻唤,怒了的海涛还是在海中泛滥。

22、涅磐即是无漏,就是消灭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说,离开了生老病死的苦,中文也常常翻译成灭度、圆寂,就是指智慧和福德都达到了圆满的成就,达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安乐状态,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涅磐也分为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烦恼与肉身完全灭尽之状态,称作无余依涅盘,或称无余涅盘。反之,如果还有烦恼或者肉身留存,则称为有余涅磐。

23、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世间指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世间集,指五受阴的流转变异是随无明贪爱因缘驱动支持而有生命现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前一切,所以不会说一切都没有。

24、你是个有限大的空球?你是个无限大的整块?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

25、究竟,代表的是终极。究竟涅槃,这四个字一出来,各位就会投射到未来---有一个终点,有一个终极的目标可以去追求。然后我们立即有一个反应就是“现在我们不在那里”,我们现在是在一个过程中,我们很想一步步的转化、蜕变、成长......到有一天到了那个终点。

26、蛋糕的颜值巅峰是什么样子的?这么美的蛋糕国际评委看了都舍不得吃!

27、昂头我问天,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低头我问地,地已经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28、当这些反应产生的时候,还能如如不动吗?不可能,所以永远都在波动中。

29、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句话出自《心经》,《心经》的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倒过来是“自在观”,自在观就是对自己当下的每一个观察要从自在起步,自在就是没有结论,没有既定的概念,没有任何的成见,是从一个自由的状态观察自己。这是克氏讲的,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我们大部分的人在观察自己的时候是不自在的,有批判、否定、合理化、分析、逃避......如果能做到起步观察都是自在的,就符合《心经》所讲的“观自在菩萨”,菩萨就是走在觉悟道路上的人。

30、《圆觉经》上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我们学佛要解决的问题之就是要跳出轮回,既要跳出轮回,就要先找到导致我们轮回之因,并彻底断除此因,便不会再有轮回之果。

31、liú bú jìn de yǎn lèi ,xǐ bú jìng de wū zhuó ,jiāo bú xī de qíng yán ,dàng bú qù de xiū rǔ ,

32、只要向外追求,身体就一定是解离的,所以修行的最后只剩下一件事情就是照料身体,这个身体不是指肉体,而是里面的以太体,就是中医所讲的气脉,从气脉再到脉轮,我们要对脉轮有感受力,要能感受到它在身体里面的运作,还有和外界各个场之间的关系,跟人的情绪、脑波之间的关系,跟事物之间的关系,都要开始精微化。

33、《心经》中第一句话就提到过此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34、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净的污浊,浇不熄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

35、行文至此,也就明白了佛陀示现娑婆世界,他的说教是为了让大家成阿罗汉或者辟支佛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心经》中讲得很清楚,最后众生都要取证究竟涅槃,得到佛果,成为觉悟人生真谛的智者,也就是说佛所说的只有一乘佛法!

36、焰摩迦比丘的观点,其实与我们许多学佛人,在早晚课时诵持《心经》时的态度是相似的。焰摩迦比丘忽略了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之后,仍然有一个《心经》中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清净本心在,而我们通常诵经时,也同样忽略了这一点。

37、然后,“梦想”。梦想也有种种——八种,这个说起来太琐碎啊。(1)比方说自性分别,这个杯子不同于手表,它们好像自己各有自己“本性”似的——西方思想的观点:这是有实体性存在的手表,那是个杯子——也是个实体存在,殊不知“缘起性空”。世界上人和事物“自性本空”,真正的自性是我们的佛性,那叫空性。我曾经举例子,比方说:复旦培养了我,后来还让我留校任教,成全了我这一生——短短的、渺小的人生的一点意义。我感恩于复旦,我从内心深处要呼唤“复旦万岁”,复旦万岁得了吗?它将来一定没有,就像它过去未曾有过。第一种梦想,就是这种自性分别:复旦就是复旦、杯子就是杯子,它应该永远在,它就是自身的存在,错了。第一种梦想。

38、要想离一切相,不能只靠理解,而是要去实修才行,只有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一切相的虚幻性,并且能真正做到了不执著一切相,才能真正离一切相,而入涅槃。

39、wǒ men zhè piāo miǎo de fú shēng ,dào dǐ yào xiàng nǎ ér ān xiǔ ?

40、shēng zài zhè gè yīn huì de shì jiè dāng zhōng ,biàn shì bǎ jīn gāng shí de bǎo dāo yě huì shēng xiù !yǔ zhòu ā ,yǔ zhòu ,wǒ yào nǔ lì dì bǎ nǐ zǔ zhòu :

41、《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盘,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盘,即无上的菩提果位。

42、佛说,有三种方法都可以。这三种方法又称三解脱门,经由此三解脱之门。便能通至涅槃,获得解脱。

43、(3)畏恶趣,趣就是趋向,比如说怕入鬼道;六道当中地狱、恶鬼、畜生,我们都怕——将来怎么样、死的时候会怎么样。

44、tiān sè hūn huáng le ,xiāng mù jí gāo le ,fèng yǐ fēi juàn le ,huáng yǐ fēi juàn le ,tā men de sǐ qī jiāng jìn le 。

45、回顾一下这三种解脱的智门,第空解脱门,了达诸法本空,而不执着于空与不空。第了知诸相幻有,而不执着于幻与不幻。第了却诸业之因,断欲去爱,而不执着于远离贪欲。

46、(1)你感受到了无常,“于无常执为常”。你想要有不朽的、永恒的东西。

47、工作坊里面有“拙火的觉醒”,这就是精微化的训练,“拙火的觉醒”就是神经系统开始恢复知觉,如果不恢复这个知觉力,你就不会感受到能量场,你也不会通往心轮、喉轮、眉心轮、顶轮,往上层意识去开发,上层的意识的开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喉轮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变得有全息全相的思考能力。占星系统是一个全息全相的思维系统,我们可以透过这样的系统来开发我们的全息能力,喉轮就可以充分开发,喉轮正确开发后,第三眼才可以真正正确的运作。各位都很敏感哦,现在有一些人喉轮有一些能量释放出来了,大家都被影响了。

48、答问内容均选自《慈云全集》,经北京华藏图书馆授权发布。

49、(嘉音)星云大师|《十大弟子传》52(优波离持戒第一)

50、涅槃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槃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槃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

51、夜色已深了,香木已燃了,凤又啄倦了,凰已扇倦了,他的死期已近了!

52、问:如何理解开悟、悟后起修以及理需顿悟、事需渐修?

53、“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54、金刚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反过来说诸佛就是离一切相的众生。这第二个解脱门就是通过外离一切相,内不执着空而入涅槃。

55、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56、“说开悟了就成佛了,达到佛的涅槃境界了”,这是不对的,悟后起修,最后才能圆成佛果,不管密宗显教都是一样的,都要经过这个修行阶段。

57、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58、释惟贤,俗名邱兆红,1920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当代著名高僧、法门领袖、唯识学泰斗。著有《华严要义》、《法华要义》、《楞严大义》、《普贤行愿品讲要》等。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2013年2月2日凌晨4点16分于重庆南岸区涂山寺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59、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著,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60、没想到最伤身的竟然是它!怪不得古今中外经常有人因它而死!能量级几近死亡它犹如意识的自杀行为!

61、凤啄香木,一星星的火点迸飞。凰扇火星,一缕缕的香烟上腾,

62、zú zú !zú zú !zú zú !zú zú !zú zú !zú zú !

63、无有挂得,对一切存在的真相了了分明,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增不减的,不得不失的,所以不会产生恐怖。我们普通人之所以有恐怖心,是因为无法预知未发生的事,无法主宰自己以及身边的事物。而菩萨看破一切法不可得,万法唯心,所以不会再因为迷茫而恐怖。

64、天女说: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脱也无终始。

65、  佛教也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认为,涅槃指“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思是说身心俱灭,一切无有,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而它又把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烦恼、欲望都没有了,精神进入涅槃的境界,形体仍存,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槃指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已经死了,彻底的跳出了生死轮回的阳世间。大乘佛教则有所不同,他认为涅槃只是假名,不是真实存在的。

66、jí jí !jí jí !jí jí !jí jí !jí jí !jí jí !

67、啊啊!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好像这黑夜里的酣梦。前也是睡眠,

68、哀哀的凤凰!凤起舞、低昂!凰唱歌,悲壮!凤又舞,凰又唱,

69、般若的总纲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能这样做就是菩萨。不离相就会有执着,有很多分别对待,因此生起计较、爱憎、种种差别、种种烦恼,轮转生死。有执就有相,离执即离相,能够离一切相,在意识上没有计较分别,那就超越了第六意识境界、第七末那识的我执境界。由缘起契证空性,由空性洞察缘起,从而明因识果,广修一切善,这就是一种最高的认识、最高的智慧。

70、一期一会的佛学问答如约而至,上期我们一起学期了惟贤法师精彩的佛学问答,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了惟贤法师的佛学问答集锦,希望大家看完后可以启迪智慧。

71、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因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相,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苦行和轮回。

72、根本智就是直接证入真如境界,那就是在悟的时候,直接了达“诸法无我”,无人我、法我,去掉我执、法执,契证诸法空相,这就是根本智,根本智不可以言说。缘起是后得智,就是说,在根本智以后,为了使众生开悟,必须假借言语,以言语分别诸法缘起,觉悟众生,就叫后得智。

73、开悟以后只能说叫“见道”,就是见解已经入了真正的见解了,但是要实际断惑,断惑证真,那就要“修”。“修”在佛法来讲,由地前菩萨到地上菩萨,一直到十地以后,才能圆成果位。一地一地分分断,分分修,分分证。在这中间进一步理解、消除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