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2句王阳明名言及翻译
王阳明名言及翻译
1、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人生启迪:欲成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获得豁达通透的智慧和事业。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熬不过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经不起挫折的人,长不成傲骨。
3、浮躁的年代,王阳明的三句话就会让你的心静下来~
4、王阳明说,改过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种则是被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被迫,即是借助外力,君子理应规劝别人向善,这就是“责善”。
5、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6、 王阳明是明朝一代大儒,更是中国整个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一直受到后人的无限景仰。本册《王阳明箴言录》是从王氏传世的著作中,甄选其中最能体现王氏思想,对现代人最有价值的金玉良言,智言警句,辑结成书,以飨读者。不管是对王阳明本身怀有兴趣的读者,还是想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学识的读者,都一定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最直观、最睿智的帮助。
7、翻译: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8、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9、这在我们今天看来的一场恶作剧的笑谈,对于青年王阳明而言,却是他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和坚持。
10、王守仁之意,并不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这样有利于否定孔子的权威。王守仁意在强调,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
11、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
12、带你进入心学的殿堂,领悟阳明的气象,体证良知的光辉。
13、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4、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5、(出处)《静心录之外集林汝桓以二诗寄次韵为别》。
16、有人不敬重他吗?各位同学看看这两种人,就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求学了。
17、(译文)做学问的根本在于立志,志向一旦立定那么做学问的功夫已经成功一半了。
18、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9、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20、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21、立志,然后勤学,“凡是不够勤快的人,都是因为所立的志向不够深切”。
2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3、为了达到“为万世开太平”的目的,少年王阳明迷上了兵书战策。
24、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25、(译文)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26、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27、“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始于《尚书》与《左传》,《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
28、在王阳明的眼中,勤学,不仅是品质,更是为人处事的态度,他说,世上有太多人,腹中空空,却装作很充盈;明明没有学问,却装得很有学问;隐藏自己的短处,嫉妒别人的长处。
29、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即使大圣大贤,也会有过错,只是他们能改过。
31、人生启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32、听了这段话的王阳明,后来说出了“天下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他从12岁那年立下这个志愿,从未改变。在创立心学以后,他对立志也异常重视,他说:“志向不能定立,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的事。”
33、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34、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35、王阳明十二岁时在北京长安街街头散步,遇到一个大仙模样的人对他说:“你的胡子到领口时,进入圣境;胡子到胸口窝,结圣胎;胡子到小腹,圣果圆。”
36、贤者德众则服人也众,德轻则服人也寡。观服人众寡,知己德之轻重。
37、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38、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3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40、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41、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42、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43、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该努力求学问。凡是学得不够勤快的人,一定是因为它所立的志还不够深切。跟着我求学的人,我不会把天资聪明当作是高级的,我反而是把勤劳确实谦虚自处当作高尚。
44、被贬三年后,大太监刘瑾倒台,王阳明开始了坐着火箭的升迁之路。
45、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46、译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47、颜子箪瓢,人知其贫,谁知其富,此箪瓢中万事皆足。
48、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49、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思想启蒙的开始,明朝中期以后心学占统治地位的。王阳明对心学进行完善并发扬光大,在士大夫心里占据了主要地位,程朱理学(也就是八股文)在他们心中越来越没有地位。程朱理学日益衰落,王阳明甚至在万历12年从祀孔庙,后来心学发展成明末实学、清末经世济用思想和民主思想。
50、★点校细致入微,语句层级节节分明,文本结构焕然一新。
51、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以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5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53、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54、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55、王阳明:有一种高情商,叫“遇事不随意责人”
5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57、(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58、正德皇帝朱厚照不理朝政、荒诞不经,宁王朱宸濠图谋不轨。
59、“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60、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61、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