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9句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
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
1、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
2、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3、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4、《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5、例如风水上喜欢山南水北,为什么?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水源,所以要临近水;但是洪水来了,离得太近,住得太低会被水淹死,所以要选择山坡上;而中国的水系大多是自西向东流,住在山坡上自然就是山南水北了;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农耕需要充足的日光照射,又需要充足的水源,同时不能被洪水淹没,山南水北的半山腰上,条件全部满足。同时山可以抵挡北方的寒流以及游牧部落骚扰……于是山南水北就成了风水宝地。
6、道教文化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具体的道教创
7、描写道的这段,其实倒没什么新鲜的,咱们快速过一下。
8、这里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一段话,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为此,他提倡“从主宰和控制自然界的意图转变为一种合作和非暴力的态度。这是一种生态学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美妙地表达了这种态度:‘遵从自然规律的人随着道的潮流而流动’”。这虽然是一个外国人的看法,但却非常准确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释了道法自然理念在生态保护上给予人类的启迪。
9、“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是南华真人在区别天道与人道时所言,“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自然无为、无目的、无意志,而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是有为之道,是相伴着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自我意识增强而建立起来的后天之道,是人类自然天性被蒙蔽后所形成。以这样一种带着私欲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会“心为物役”,并且“心为物累”。要想去除内心的这种执着,法天道而行,太上道祖宣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是指人们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无华。而“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朴素之道。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可见这确实是一剂救世良方。
10、同样种田,北方大豆小麦粟米为主,南方水稻为主,南北不一样。(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
11、所以,天法道,也就对应上了。天,不只是指头顶上的蓝天,而是指一切包裹着地的那个东西(天也包含地),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这个宇宙,也就是那个一。
12、“人法地”很容易理解,人生存于五行运转的大地,人必须遵循五行的原则,即使遨游太空也必须生存于地球的条件之中。
13、人体内的体液就是一种水的特性,是人体生命的重要质元物资。由此可知,修炼“人法地”的科学性是非常完整的。如何法于地?首先要修“十二经络”,其次要修“八脉道”,这样就可以从生理组织结构上,完成“人法地”这个层次的先天变化过程。 地法天,在完成“人法于地”层次后,如何使体内之气上升到光?如何在信号源、能量源上得到玄源系统的帮助?这是修真进入另一个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功法的修炼者,无论其体内之光有多高,也很难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约,只有达到“人法于天”(神法于天)的层次后,通过自己的性体才能实现这种超越。通过性体的正修,心的正修,不离正道正法之轨,方可进入天(仙)道层次修证,最终取得正果,登上大成彼岸。 “人法天”(神法于天)、“人法道(仙法于道)”、“人法自然”(圣法于自然),这三个层次都是先天中之先天,是人体生命中三元返归和三源再造,复返高级层次的先天,通过性命双修,实现形神俱妙,达到人体小宇宙内环境与大宇宙外环境的相应相合,进而达到更高的佛道圣层次,终而达到人与自然大道完全相融相合的佳境。当修证者完成“人法天”阶段的修证任务,以天为母,实现“人法天”也就是“我道法天”。 “天”有两重含义。对内指人体这一先天小宇宙,对外指天体大宇宙空间不同层次的天。这个天是指真先天,高层次的先天。对修真者而言,是指通过各层次的后天复返先天的修证,各层次修真生理组织,已经实现了第一层次的回复先天。十二经络通畅无阻,八大脉道皆流注无滞,七丹脉线成功了四脉。在第二层次返归先天中,已经内成外就,可以进入“我道法天”,天人合一育仙胎的修证。内外先天已经同频共率,已经摸到了天的脉博。我心合天心,脉律同运行。 “人法天”是法于宇宙的第二层先天阶段。
14、(交通):坐车(20222237079090999教育专线等)含光南路口(二府庄)下车;开车:楼下有停车场(下午下班后免费停车)。
15、而且,道法自然这个解释,正与现在已经基本被学界承认了的“大爆炸”理论相和。简单的说,大爆炸理论认为,在大爆炸之前,只存在一个“奇(奇怪的奇)点”。那时候还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既然没有时间,自然就没有因果,没有因果,自然就没有逻辑,没有逻辑,自然就没有一切物理定律。所以为什么会产生大爆炸?答案是没有原因,因为那时候根本不存在因果的概念,连时间都还没有产生呢。或者说,如果有一个类似“原因”的东西存在,那么这个东西必然存在于四维时空之外,也就是存在于更高维度的空间以及平行宇宙。鉴于人类的的直觉在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上从来没有正确过,我猜测,人类直观认为仅仅存在单一的宇宙这个直观认知,正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反向推出,平行宇宙倒是大概率事件。
16、老子之道是一种特殊之物,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确定其名,以“道”相称。道不仅指“道路”“途经”等,还指代“方法”、“技艺”“常理”、“思想体系”等。而特殊之物主要是从具体之道层面而言。
17、人也是其中之一。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18、译文:“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
19、阴阳叫做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四季。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就是八节:
20、这五位,为什么成为千万商家眼里的“财神爷”?
21、太上老君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变化,周而复始的运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醒,要看到事物相反的一面,否则就会陷入迷失。为了避免这种迷失,人们需要找寻,需要回归,回归到宇宙形成的原点,大道诞生的始初。于人而言,即是太上道祖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复归”,就是回过头去,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找寻曾有过的婴儿状态,即柔弱的、天真的、纯粹的、丝毫未染的、最本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心境清澈透明、万念俱化为虚无的极致,安守着天地间固有的那份宁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心内与身外的世界都在不停地变化、运转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认真地体味这种不可抗拒的无常变迁及循环往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直到万物万众纷纷回归到自己的本原。
22、这个法则源自于道的本质,道的本质是空性的,所以道本有的法则就是空性。既然道遵循的是空性法则,那么天所遵循的也是空性法则,地遵循的也是空性法则,最后人也要遵循空性法则。所以老子才会在《道德经》里主张无为。
23、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
24、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25、当修者进入道境后,也就具备了与道母相似的功能,实现第四个返先天“我道法自然”层次的修证。自然就是心,是核心,道法于心,“象由心生”,自然之道能化生万物,万物皆有道,这个道即由“心”而生。以自然为母,法于自然,也必须修证相应的修真生理组织,才能获能而成长。这种获能方法,由于已经返归在道中,复归于一中,所以以理窍、混沌窍为核心,唯心是道。在核心中获能是全息性的,这种“全息裂映式”的物质能量极高,故有碎虚空、破零壁,破零同光,混沌一片,复归自然之说。《玄机心镜注》中说:“……成高真之时,功用既至,必先光含影藏,是骨肉都融,神凝形中,名曰天光内烛,此即纯阳神气含身,自然无影……” 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已经通过自身修证,在内观、微观中认识了“生物原子核”,实践了人体核生理学,并且取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这些实践远远超越于现代核物理学。其中生理原子核、中子核的分解和生理核聚合,是现代科学所望尘莫及的。同时先辈们在慧观、宏观、宇观中,认识了宇宙的本“源”,实践了不用“飞船”的宇宙星际旅行,并且进入宇宙核心进行研究。道家认为“象由心生”,唯心生万象。这个心就是“一”,就是“道”,就是自然本源。万物如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则会宇宙升平,世界大同矣。 道家学说自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由内至外,由根到末,由隐至显,由核心到万象,象数理气,整体包容于一真。修真者以此理逆修,归一返心,回归自然真境,既完整又科学,只可惜现代科学暂时尚未全部揭示而已。质心为万物之本,万物产生的条件,是以质心的确立为前提的,自然界的物质都是以质心为轴,以心的凝聚力为基础,这个心就是自然的核心。比如几何学中的画圆,是以中间圆心为依托。如果没有这个轴心的吸引运动,圆规就会作无序运动或直线运动,难以划出圆来。所以道家特别强调核心对万物的决定意义和主宰作用。 又如道家学说中的古河图和洛书,它们的核心都是“五”,这个“五”有多层含义,但它的根本点,就在中心那一点,那就是核心。修真学将此“五”称为“吾”,也就是“我”的意思,也就是真意之“心”。此心是一切形物的本体来源,离开此“五”这个核心,一切物质就无从谈起,所以说“五”这个核心是无中生有的本源。这个五以外的圆形分布,都是这个心与形体的和谐统一体,心形合才构成了这个万象万类的物质世界。 修真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后天复返于先天这一点中,层层先天的返修复归,最终归于混沌,归于一中,并且在一中、在混沌中极化、核化、心化,继续逆化由太始至太素,由太素至太初,由太初至太易,由太易而归于太虚。最后达成浑圆一体,聚散自然,聚则成形,散则成炁的最高自然之境。
26、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27、 三是规则或常理层面之道。如第九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8、《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9、“天法道”,道生天地,道运天地,道决定天地,故天的运行遵道。
30、法由道生,生中有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所法之法,出于《洛书》的原则,即阴阳之规定、五行之规定、五运六气之规定,自然的规定对于人来说是“法”。阴阳之运行,五行之运行,六气之运行,决定了生命的发生和演化,决定了生命过程的生长化收藏,决定了生命的条件和环境。
31、人法地,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的生存要适应环境。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这样。所以有专门从事狩猎为生的。
32、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3、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34、始人到底是谁?目前还存有争论,不过老子的思想
35、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36、回复"1"查看什么叫做道历回复"2"查看道教基本知识回复"3"查看道教常识问答回复"4"查看道德经1~35章《漫议》回复"5"查看道德经36~81章《漫议》回复"6"查看斋醮科仪文化回复"7"查看关于道教的请神开光回复"8"查看中国传统十二生肖的来历回复"9"查看认识二十八星宿回复"10"查看道教的立教过程回复"11"查看道教内丹学形、气、神入门功法及其要点回复"12"查看鬼的定义回复"13"查看道教文化中的婚姻观回复"14"查看关公什么时候成为民间的财神回复"15"查看什么是戊不朝真回复"16"查看五百灵官回复"17"查看“五戒”的认识和意义回复"18"查看五行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影响回复"19"查看说说阴阳与八卦回复"20"查看四柱镏金口诀。回复"21"查看道教常住过斋堂仪范 回复"22"查看道教神像供养礼仪
37、“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38、“地法天”,意思是: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
39、"天法道",四大之间的相法只是就彼方的性质之大而转法于自身,天法道的意蕴也同前两处一致。天的意义较之地更为飘渺,是因为我们对天的认识是从日月的交替、四时、六气的变化而归总的周期性概念,但不论如何,较之于道,它仍旧只是有这些能为。而不能有所逾越。
40、这本道教的经典著作,不知点醒了多少昏沉的人!
41、《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42、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43、"道法自然"的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44、“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
45、《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46、 李约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高明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李说虽辨,而历代学者多弃之不用或谓“乃小儿牙牙学语”单词重叠,非老子之。虽说不词,但确为古之一说,况且如今尚有信从者。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谓人,地,天皆法于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此虽谓“三生万物”不言而喻,生万物者当为“道”绝不会理解为生万物者“三”耳。
47、“人法地”,是就地的全载之德而根据自身的所限得以全安,即从等差对比的效法中得以明晰自我本质存在的全部能量,而升之法则的意蕴。
48、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49、法是对常理常识常情的一种规范化,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刚性规则得以实施。而作为规则或常理之道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法层面的东西,或者道之规则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50、但是这事很有意思,因为一般人们习惯的,是给客观世界找一个“第一因”,例如盘古、上帝、神等等。因为只有这样,看起来才有说服力,符合人类的朴素认知。
51、要达到虚无的情怀,需要有高远而明达的目光,要以道观物,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以宽阔之心包容他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以达到无私、无欲、无我的境界。太上道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自古君子之心胸都宽大如山谷一般,以虚怀若谷的境界面对一切、包容一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一个人的气度、胸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他所能成事的大小。大容纳小,小归于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古往今来众多英雄豪杰之所以能成就伟业,皆因为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
52、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种,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太上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可以从再平常不过的“水”中领悟道的本质,体会道的特性,因为水性柔弱、居下不争、滋润万物。所谓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养万物,不为天下之先;“心善渊”,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鉴纤尘、可容一切;“与善仁”,施恩不求报,无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言善信”,信誉如水,虽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坚强;“正善治”,顺势而行,随机而变,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事善能”,水之为用,尽其所能,没有丝毫保留;“动善时”,因四时不同而变换形式,以达到利益万物的最大化。此七德,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没有过失,所以近于大道,堪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品德。
53、所以,人法地,也就好懂了。这可能是最早的地理决定论,这也是演化论的单纯思辨版。这不是一个比喻,人的外表、性格、文化特征真的就是由地理决定的,当然,决定的方式不是“风水”,而是演化迭代。顺便说一句,“风水”最初讲的其实就是人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后来逐渐被迷信化了。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大家有机会可以研究一下,但是一定要抛开神秘主义、封建迷信,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54、 从这两个层面来说,道之规则与常理是法形成的环境与基础,法不过是以正式的形式规范化了的自然规律与常理,因此法与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法来源于道,且反过来要顺应道的运动。
55、“自然”中包含着人、地、天、道,四者全在自然之中,存在即自然。不是道的上面另外还有一个“自然”,道在自然中。形象地说,道是自然的灵魂,自然是道的躯体。道与自然,可以分别叙述,但是不可以实际上分离。
56、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57、关于地理决定论也有很多例子。例如中原大地有着广袤的平原,日照、降水适合农作物生长,所以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这个农耕文明;而希腊多山,陆地交通不便,爱琴海上岛屿相望,风和日丽,非常适合航行,所以古希腊依托航海技术发展出了商业文明。
5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说,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合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这五大阶段。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境界迈进的过程。 在没有进入“人法地”阶段之前,必须有一个“我法于母”的过程。人体是由父母精血而成的后天之躯,从父母身上获得先天真一之炁,全息性地继承了父母系中隐显生理组织结构遗传的基因信息,经过母亲十月怀胎,降生落地,来到人世间。得到母乳的哺育,完成了由婴儿、孩童、少年至青年的发育成长过程。
59、了数千年仍然光辉不减可见其思想是多么的深邃。
60、比如尼采晚年人渐渐变疯与他人不注重顺应自然有关,尼采意识超前又很少与现实妥协,他没充分认识到社会主流意识的力量已强大到可去掉他这异端的命的,什么理想不理想的,让自己活得好比应该如此重要得多,为自己的理应该放在首位。
61、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指的是道的根本就是自然规律。对这个“自然”两字,我们的理解应该突破语言定义的枷锁,这里的“自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自然,而是指的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是人体内部和人体外部所有世界的总和。
62、有人又会问,为什么你就敢确定老子这句就没有言外之意呢?
63、所以,地法天,也对应上了,地就是我们脚下的大地,以及在地上的世间万物,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人。
64、老子应该正是观察到了不同气候、地形、水土塑造了不同地域人们各具特色的样貌、性格与习俗,才总结了这句,人法地。至今看来,仍然是一语道破天机。
65、最后这句“道法自然”非常神奇,我不知道老子是怎么通过观察与思辨得出这个结论的,但这个结论与现有的科学模型高度吻合。当然,咱们千万不能说老子是科学的,因为老子的方法只是思辨,并没有实验验证,所以不论他得出的结论对错,都不是科学。
66、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67、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68、可极少有人敢说,第一因就是那样的,之前再没有原因了。因为,这不符合人们的直观,感情上也很难接受,听起来就是根本没有解释问题,而是把我给怼回来了。而老子却偏偏就这么"实诚",义正言辞地说“道法自然”。如此理直气壮,居然使得很多人不敢相信这句话就是字面意思而没有引申。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去找言外之意,最后自然又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