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7句刘裕北伐
刘裕北伐
1、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过明证:当初司马懿去世的时候,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几乎面临着整个曹魏朝堂的挑战。可等到司马昭灭蜀之后,这些反对势力几乎都烟消云散了,司马昭遂独霸朝堂。(刘裕北伐)。
2、当初刘裕征讨南燕时无功而返,就是因为卢循趁机在晋朝发动叛乱。所以刘裕在以后的北伐中非常注意后方政权的稳定,制定下先南后北、先内后外的战略方针。以后刘裕逐步消灭了朝中的政敌如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保证朝中稳定。又利用重金贿赂南燕的盟国后秦,使刘裕攻打南燕时,后秦按兵不动导致南燕覆灭。又攻打巴蜀,将西南与东南整合到了一起。所以刘裕再次北伐时,刘穆之坐守大本营,可以说整个南方就没有这么有序团结过。
3、于是刘裕一路势如破竹,攻破建康,并最终追斩桓玄。至此,以谯国桓氏为代表的世族势力彻底衰落,以刘裕为代表的寒族(或称次等士族)势力要强势崛起了。(刘裕北伐)。
4、况且这里距离江南的已经距离比较长,况且由南方人组成北府兵北伐夏魏对于骑射和气候的适应程度都需要调整。所以如果再次北伐最好的方法是从关中、豫州、青州征新兵,这样他们对于夏、魏的作战方式和风格都非常的了解(后秦和南燕没少喝夏、魏作战)。
5、北魏骑兵发起攻击之初,朱超石命令晋军使用软弓小箭向魏军进行射击。这些弓箭虽然能对魏军造成了一定的杀伤,但是却让北魏军队产生了误解,认为晋军的实力不过如此。于是,北魏3万铁骑倾巢而出,向晋军的“却月阵”撞去。面对蜂拥而至的北魏骑兵,朱超石立即命令士卒改换强弓硬弩,并选神射手进行射击,结果一下给魏军造成重大杀伤。但是,东晋军队毕竟只有2700余人,而北魏不仅拥有3万人大军,而且还都是骑兵。所以,北魏骑兵的伤亡虽然惨重,但是距离却月阵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双方距离的缩短,东晋军队的弓弩逐渐失去作用。
6、论军力,和北府军齐名的荆州西军被彻底打残,从桓玄之乱到刘裕西征,荆州治所江陵被攻克了六次!什么军队这么反复被打残,也精气神全无了。
7、刘裕的事情,也必须从桓温说起。东晋是一个偏安王朝,其统治中心在江东的温柔怀抱之中。江东和北方有长江天堑,似乎比长城更加难以逾越。北方民族想要攻破江东,必须先攻破荆州,然后顺流而下。因此东晋就必须在长江上游布置重兵,这也就导致荆州的将领尾大不掉。东晋最早坐镇荆州的是王敦,他曾发动“王敦之乱”,后来又有陶侃、庾亮、庾翼等,他们都有“不臣之心”。
8、当时的刘裕,不但凭借着北府兵扫荡了南方一切反对势力,而且北伐灭燕、秦,收复洛阳、长安,建立了不世之功。他要称帝,已经是势所应当的事了。
9、刘裕的决策,是一边接受宋王封爵,以兼顾南北的淮南淮北十郡为私人封国。他先坐镇淮北彭城,后来移镇淮南寿春,兼顾南北。另一边,刘裕留下12岁的次子刘义真坐镇长安为名义主帅,关中出身的王修、王镇恶这一文一武主持军政,沈田子、傅弘之等部将为参佐。
10、当时的关中,根本没多少军队,刘裕在关中留在的南人军队不过万人,加上几万关中降兵。所以吗,如果把军队集中在潼关,长安必然丢,长安这关中核心城市丢了,周边土豪必然是打落水狗,直接完蛋。刘裕自己的核心基地在彭城寿春,洛阳先不说形势不利,关键是北方长期战乱,很难保障大军长期驻扎。
11、后世宋太宗赵光义,击败增援辽军,攻克太原坚城,灭亡北汉政权后,不赏赐部下,不休整军队,马不停蹄杀奔幽州城下,最后兵败身辱,仓皇乘驴车逃命,“高粱河车神”贻笑千古。
12、这只是后人揣测的一个原因。事实上刘穆之本身的健康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史载刘穆之当上尚书仆射后,工作非常劳累,因为要管的事情太多,他经常一坐就是一天,批阅海量公文,协调大量朝政和前方军队供应的事务。稍有闲暇,他还手不释卷,翻阅校点古籍,长期高强度的工作摧毁了他的身体,导致他经不起这样的精神打击。
13、正是基于对刘裕扩张权势的恐惧,刘裕北伐的决定始终受到阻挠。这种阻挠倒不是公开反对,而是在背后嘟嘟囔囔。在这种背景下出师北伐,总有一种“被诅咒”的不吉利气氛。一旦战事不顺,东晋国内很有可能就会借机生事。所以刘裕一直在等,等人发言支持他北伐。
14、反观北方的政权,后秦自苻坚淝水兵败后就一蹶不振,内乱不断。外部又有赫连部对后秦不断侵扰,北魏也乐得北方大乱,因此首鼠两端,可以说整个北方可以说是一团散沙。刘裕北伐开始时,北魏还装模作样的侵扰刘裕的粮草,结果只开了一仗被打的打败后就彻底放弃了对抗刘裕大军的西进。以至于在东晋的太守叛乱归入北魏,北魏本可趁此良机截断刘裕大军的补给线,使得大军不得不撤退。但北魏毫无唇亡齿寒之感,对此天赐良机不做任何动作。
15、刘裕终于找到机会,以却月阵打败北魏军,然后进军洛阳。为了保证后方得安稳,刘裕在洛阳待了两个月,将河南之地全部收复,将北魏逐到黄河以北,再进军关中。之后便很顺利了,后秦皇帝姚泓本想先将沈田子偏师消灭,再来对抗刘裕大军,不料却被沈田子屡屡取胜。这给了正面战场得王镇恶极大得发挥空间。不久,王镇恶破潼关防线,攻进长安。
16、桓玄作乱的时候,谯纵便带兵封住了蜀地的出入口,在这里自立为王,建立了谯蜀政权。那时候东晋内乱不断,所以谁也没工夫管蜀地的闲事儿。
17、至于刘裕此后移兵南下后,关中地区被赫连勃勃夺占,则是因为此时的刘裕,已经没有信得过的重臣名将,能压得住场子的,足以镇守关中。如果他最有能力的弟弟刘道规不死,也许能镇住关中。
18、所以刘裕离开长安后,先坐镇淮北彭城,后来移镇淮南寿春,以进可攻、退可守的两淮之地为驻地,足见他无需返回建康,也自信能稳固控制江南局势,而北伐之雄心从未熄灭。
19、在这种情况下,刘裕的北伐成功,说到底是刘裕个人军政才能的成功,并不是东晋国力军力鼎盛的体现。
20、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刘裕可以说创造了神话,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从来都是骑兵追着步兵炮,然而在刘裕的手中,北方胡人听到刘裕之名无不胆寒,以水军步勇著称的北府军在中原大地所向披靡。
21、刘裕的军事能力足以硬抗北魏,但是真要渡过黄河,河北决战,就是太大的军事冒险,一旦失败,不仅可能连淮北都保不住。而且国内也会出大乱。
22、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要从东汉末年说起,当年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被迫成为流民,所以张角率领黄巾军揭竿而起,大江南北群起呼应。而东汉朝廷一来内部腐败失去军心二来承平日久平日里缺乏训练导致军备废弛,军队已经逐渐失去战斗力。眼看起义要失去控制,东汉政府不得已允许地方的豪强大族可以拥兵以保护州府,这导致地方上士族的势力大增。
23、但这么一个纯穷屌丝出身的人,却极具军事才干,从小胸怀大志。自从军以后,一路开挂,在被世族门阀垄断的东晋末年杀出重围。从小小的军中司马成长为刘宋的开国皇帝,尤其是他的赫赫军功:
24、南北朝时代政治制度尚处在由汉魏向隋唐过渡的时期,政府职能体系不完备,分工也不细致,隋唐近世以来世界通行的职业文官式政治没有形成规模,很多时候政府部门职能过于宽泛,很容易出现越权交叉现象。魏晋、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代,出现很多一能全能、一官全兼的人物,如蜀中四相,吴之陆逊、诸葛恪,前秦之王猛,东晋之谢安,既管政事,又管打仗。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政治制度尚不成熟,另一方面是皇帝的用人套路出现失误,对强力人物过度依赖,忽视了对整个国家政治运作机制的建设,这是典型的人治观念作祟。这种现象的危害是真正的腹心之患,一旦发作,伤根动本。
25、可在寒人逐渐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背景下,缺乏约束力和组织力的豪门士族自然会出现分化,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26、隆安五年(401年),就在孙恩进攻京口,逼近建康时,东晋将领桓玄声称勤王起兵,实际是想浑水摸鱼,于是司马元显在孙恩北走远离京师后下诏命桓玄解严。不过,桓玄当时完全控制了其辖区,不但作出调桓伟为江州、镇守夏口,又以司马刁畅督八郡、镇守襄阳,桓振、皇甫敷、冯该等驻湓口等军事调动,更建立了武宁郡和绥安郡分别安置迁徙的蛮族以及招集的流民。朝廷曾下诏征广州刺史刁逵和豫章太守郭昶之,亦被桓玄所留。
27、刘裕部下大多是军官出身,没有什么行政经验。刘穆之不仅要负责主薄基本的文书、机要、参赞、度支等事务,在刘裕军府初立的情况下,还要承担政治机构的组建工作,为刘裕夺取政权提供人事、组织基础。刘穆之出色的识人用人能力在这一段时间发挥了极大功效,凡是他举荐的人,刘裕不任用,他就一直坚持推荐,他很有底气的向人宣称:“虽然我不能像古代贤人那样每推荐一个都是贤士,但我也绝不推荐没有才能的人。”在他的努力之下,刘裕的军府迅速充实了一大批优秀的庶人寒士,各项行政职能部门初具规模,这使得刘裕完成了从军阀到权臣的基本过渡。刘裕对刘穆之的信赖也越发加深,遇到大事,特别是政治方面的,都向刘穆之咨询。
28、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停泊休息的宋军,突然开始了紧急部署。首先,刘裕先派遣丁旿率七百步卒上岸,将百余辆战车沿河布设,车阵两头抱河,队形弯成弧形,因为形似新月,所以被称为“却月阵”。在完成布阵之后,刘裕又派猛将朱超石率2000人携带强弓劲弩大弩上岸加强阵势。这样,每辆战车增加了20人和一张大弩,并在车外竖起盾牌保护车上的官兵。原本在一旁观望的北魏骑兵,此时才发现这是东晋军队在进行部署,于是立即集结了3万骑兵向东晋的“却月阵”发起了攻击。
29、这种小心翼翼,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领袖才能”。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能力,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总能在关键时刻,让领袖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30、当然和刘裕正面交锋就算是赫连勃勃他自己也没有信心,然而刘穆之的意外死亡给了赫连勃勃机会,在这之后趁着刘裕手下将士内乱长安群龙无首之际,击败刘裕帐下朱超石、朱龄石、傅弘之等诸多北府名将,唯有檀道济当时跟随刘裕南下而侥幸逃过一劫,也就是这次大战让后来的刘宋时期的大将凋零,直接导致刘义隆无将可用,唯一一个檀道济自己还不信任。
31、前文已经提到,刘裕的北伐已经取得了“七分天下,而有其四”的成果。他建立的刘宋政权可以说是当时最强盛的政权,即使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在当时都不能与之相比。但是刘裕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争取更大的胜利或者说统一中国了。
32、然而,刘裕统一天下的真正阻碍,并不在赫连勃勃这个形同马匪的胡夏政权,而在于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
33、关中诸将内讧,一直盘踞朔方,对关中虎视眈眈的胡夏皇帝赫连勃勃,趁机集合二十万大军大举南侵。
34、虽然刘裕已经年过半百,但此时的刘寄奴正在其人生最为志得意满的阶段。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几乎垄断了庙堂中的一切。所以,出生于寒门(自己号称是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的刘裕几乎没有踏入朝堂的机会,只能在年轻时期就投身军旅,通过军功积累自己的政治地位。当然,刘裕是幸运的,因为他投身的是东晋最为精锐的“北府军”,而此时“北府军”的统帅是名将刘牢之,对刘裕的才能极为赏识。终于,刘裕依靠在战场上的一刀一枪的搏杀,打通了来通往庙堂的通道。
35、比起苻坚统一北方来说,刘裕可谓生不逢时。因为他要想统一天下的话,就必须除掉两个强大的对手——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这两个人可都不是省油的灯。
36、再者,这场战争的导火索虽然未必是南燕引发的,但南燕与东晋有边境摩擦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刘裕抓住“南燕浪子野心”这一点大做文章,其他人还能怎么反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