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1句孔子论语十则


孔子论语十则

1、知识的根源,而在教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要让学生自己从旧知识中去推出新

2、悟,所学很容易就会忘记;只思悟而不学习也无益。学习与思悟相结合,从

3、如前面所述的“欺天乎?”“天厌之”“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4、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崇拜?”孔子说:“这可能是宽恕!”不要把你不想做的事强加给别人。”

5、子曰:“君子道者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第十四)

6、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7、谁错呢?无法评判对错,只能选择、取舍,或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重新解(孔子论语十则)。

8、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9、《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0、学而不思,即有闻无慧;思而不学,即有慧无闻。罔者,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也;殆者,如增上慢人,堕坑落堑也。

11、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篇8》)

1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孔子论语十则)。

13、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子罕第九)

14、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15、这句话是说:孔子一生修德是奉天所命,修德的目标是要作为世人的示范,并借此向世人宣传教化。既然依天所命而修德至此,就不可能莫名其妙地死于一个莽夫之手。

16、第八则:修身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18、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雕零的。论语十则里的为孔子的话有哪些论语十则名言:

1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20、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3、(9)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24、哥哥弟弟坡前坐,坡上卧着一只鹅,坡下流着一条河,哥哥说:宽宽的河,弟弟说:白白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25、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6、发愤忘食:用功进修,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分歧纰缪。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劳。

27、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28、 这样的一套思想可以称为“人性向善论”,其重点是肯定:真诚使人由内而生动力,要求自己主动行善。而善涉及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29、成功与失败都是暂时的,在成功处跌到便是失败,在失败处勇敢站起就是成功。

30、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