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1句尼采简介


尼采简介

1、DieGeburtder Tragödie

2、恩格斯的哲学一生致力于揭露资本主义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历史,他对底层劳动人民倾注了无尽的关注和热情。

3、并且将美学的乐趣以一种轻松的哲学风格带入生命中

4、更高的人,尼采认为,是由他的内在存在的结构从人类的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在更高层次的人里面,存在着一系列强大而有力的驱动力,它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战斗。换句话说,更高的人是一个混乱的存在,他不断地与自己交战,因此他深受痛苦,总是处于自我毁灭和危险之中。为了达到伟大和肯定生命的能力,尼采相信,更高的人必须把秩序强加于他内在的混乱之上。

5、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享年55岁),德国人,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6、尼采说:我们迫不及待地把我们的心献给国家、赚钱、交际或科学,只是为了不必再拥有它,我们热心地不假思索地沉湎于繁重的日常事务,超出了生活需要的程度,因为不思考成了我们更大的需要。

7、ThebestonecanhopeforistoattaintheperfectionandpoweroftheOvermaninrapturousmoments,yetitisimpossibletomaintainthisperfection,andaftertheseecstaticmomentsonemustalwaysrevertbacktobeing‘human,alltoohuman’.Inhisstateas‘human,alltoohuman’,Nietzscheunderstoodthatthehighermanwouldbecomeawareofhisdeficienciesandweaknesses,andwouldsubsequentlyfeelashamedatthevastgulfwhichseparateshimfromtheperfectionoftheoverman. 

8、在尼采看来,大家都心神不宁地向前猛冲,就像是烙了“3M”印记的奴隶。所谓“3M”,就是德语里的Moment(当下)、Meinung(舆论)、Moden(时尚),人人脸上都烙了这三个字,成为当下、舆论、时尚的奴隶。

9、 我身边的探险者、你们这些终年与狡猾的帆船和恐怖的大海为伍的人、醉心谜团的人啊!请为我解开我所目睹的谜团,并诠释这最孤独者的幻想吧!这只是一个幻想、一个征兆,究竟我能从这些描述中看到什么呢?谁又是那终将来临的人呢?究竟谁是那蛇盘口外的牧人呢?而容忍所有粗黑之物盘据其喉的人又是谁呢?果然,那牧人照着我的喊话做了,他狠狠地咬死那条蛇,并将它的头吐得很远,而自己也跳了起来。

10、尼采用三个定语来形容现代文化,称之为财产、虚荣和附庸风雅的文化。

11、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了。“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12、亨利•詹姆斯: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说,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贵妇人的画像》小说简介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年轻女子伊莎贝尔崇尚个性自由,不愿平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她到欧洲后得到一笔遗产,曾一度认位金钱可以为她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使她能够自由安排自己的命运。但她涉世不深,金钱没有给她带来自由,反而使她陷入奥斯蒙德及其情妇梅尔夫人设下的圈套。他接受了奥斯蒙德的求婚,以为自己的钱可以为貌似高尚但一文不名的奥斯蒙德带来幸福。当真相大白后,已经成熟起来的伊莎贝尔毅然决定面对现实,留在丈夫身边,再一次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欧•亨利 :美国小说家,其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欧•亨利式结尾扬名与世。代表作:《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警察与赞美诗》故事描写纽约的一个无业游民想方设法让警察逮捕入狱,以期获得一个避寒的栖身处所。他吃白食,砸碎橱窗,冒领财物,盯稍,扰乱治安等,但都不能达到被捕的目的。

13、其伟大的著作为何只在书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

14、尼采认定每个个体都有一种从众本能,即服从和顺应大众的内在需要。个人通过遵守公认的道德来满足这种需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文化的善恶之分。道德是牵着人类鼻子走的最好的工具!尼采在《敌基督者》中宣称。这样的道德,由于它被大众所接受,尼采称之为群体道德。尼采坚持认为,群体道德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它向平庸的个人灌输一种信念,即他们的弱点不是错误,而是优点。

15、尼采意识到这种黑暗的怀疑将导致一种虚无主义的状态,即相信一切都缺乏意义。如果没有一个目标或目的来对一个人的痛苦施加意义,那么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绝望的信念:一个人完全无缘无故地在受苦。

16、海德格尔这段绝妙的话,指出了晚期尼采「倒转」的实质。在「真实世界最终如何变成寓言」这段文本中,尼采明白无误地列出了柏拉图主义的六个阶段:柏拉图本人的学说→柏拉图学说的大众化或基督教化→ 康德的自在之物→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结束之后的时期→ 早期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前)→ 后期尼采。经过这五步推导过程,最终的结论是:「我们废除了真实的世界:剩下的是什么世界?也许是虚假的世界?……不!随着真实的世界的废除,我们同时废除了虚假的世界!」真和假的二元对立被取消,这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极致推演。所谓「虚假」的世界成为唯一的世界,当然也就无所谓什么真/假的世界了。柏拉图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尼采则认为理想和「存在的真理」是编出来的故事(寓言),说好听一点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见副标题:「一个错误的历史」),一首由哲学家们作的诗,说得狠一点就是逃向理想的「懦夫行为」,根本上是一种「高级欺诈」。「存在是一个空洞的虚构。『虚假的』世界是唯一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仅仅是谎言虚构出来的……」尼采消除了消除对感性领域的误解和诋毁,同样也消除了对超感性领域的过分抬高。

17、1864 (二十岁)l0月进入披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文学。

18、仅这些人是我的读者,我的合格的读者,我的注定的读者:其余的是什么?-其余的只是人类“

19、1866 (二十二岁)开始与李契尔门下的厄尔温·罗德的交往。

20、疯人的狂言似乎不必理会。然而,狂言里有真知。尼采对于自己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是有清醒的领悟的。他说:“我辈天生的猜谜者,我们好像在山上等待,置身于今日与明日之间,紧张于今日与明日之间的矛盾里,我辈正在来临的世纪的头生子和早生儿,我们现在应该已经看见不久必将笼罩欧洲的阴影了……”(2)“我辈新人,无名者,难于被理解者,一种尚未被证实的未来的早生儿……”(3)一句话,他把自己视为新世纪的早生儿。孤独,遗忘,误解,责难,都从这种特殊的地位得到了解释。

21、尼采意识到人类面临的最深层问题是:“为什么我要承受苦难?”,所以他理解迫切需要首先以一种促进生命的方式来解释苦难。

22、悲剧审美所能达到的境界即是“爱命运”、尼采视之为一个伟大人格的必须条件,“我认为人类所有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无论未来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爱命运是对自身命运的肯定,甚至可以不愿意现况的任何改变。而永恒轮回更是这种精神力量的试金石。尼采显然认为凭着人的意志就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使得他的哲学带着某种唯意志论的倾向。

23、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家,著名的幽默大师。代表作,《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取材于美国19世纪50年代的社会生活。它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一个十三四岁孩子的眼睛,描写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奴隶制度的罪恶。   

24、最前进的、最革命的、最富于理想的政治思想家

25、SinceNietzscherealizedthatthedeepestquestionwhichconfrontsmanis‘whydoIsuffer?’,heunderstoodthedesperateneedtofirstandforemostinterpretsufferinginamannerwhichwouldbelifepromoting.andinsteadpaintapicture,orinotherwordsinterpretexistence,inawaythatis‘lifepromoting’,andforindoingso,onewillbeabletoescapenihilismbycreatingmeaninginone’slife.

26、10岁时他就读于南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Novalis,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哲学家和爱国者费希特。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27、JenseitsvonGutundBöse.VorspieleinerPhilosophiederZukunft

28、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29、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

30、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后来他自己回忆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