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1句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


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

1、   他到的时候,鲁迅的额头还温暖,手也还温暖。但呼吸已经停止了。

2、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3、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3)鲁迅:《鲁迅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页。(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

5、1947年5月,中央研究院开始遴选首届院士,胡适和傅斯年分别有一个推荐人文组候选院士的名单。温润谦和、广结善缘的胡适不提名自己,而在美国治病的傅斯年一点不矫情,当仁不让。他致信胡适,列出人文组21位候选院士名单,其中史学6位,在著名的“史学二陈”(陈寅恪、陈垣)之后,第三人就是“傅”。由此可见两者性情、为人、处事的差异。

6、虽然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后来写书回忆,羽太信子的房屋窗边有土沟,还种着花,人根本是无法靠近的。

7、除了抽烟,鲁迅还有一个同样深刻的习性,就是熬夜。没有人说过鲁迅从什么时候开始了熬夜的习惯,但从现有材料看,鲁迅的熬夜和抽烟大概都是从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开始的,尤其是在1906年6月到1909年6月他从仙台医专退学后第二次住在东京的三年。这是一段很特殊的生活经历,名义上鲁迅还是在日本留学,学籍挂在东京的独逸语学校,但实际上是在进行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活动。由于“自由无拘束”,他便养成了一种晚睡晚起的作息习惯。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回忆说:

8、周建人回忆说:“在绍兴,是由我母亲当家,到北京后,就由周作人之妻当家。日本妇女素有温顺节俭的美称,却不料周作人碰到的是个例外。她并非出身富家,可是派头极阔,架子很大,挥金如土。家中有仆人十几个,即使祖父在前清做京官,也没有这样众多的男女佣工。更奇怪的是,她经常心血来潮,有时饭菜烧好了,忽然想起要吃饺子,就把一桌饭菜退回厨房,厨房里赶紧另包饺子;被褥用了一两年,还是新的,却不要了,赏给男女佣人,自己全部换过。这种种花样,层出不穷。鲁迅不仅把自己每月的全部收入交出,还把多年的积蓄赔了进去,有时还到处借贷,自己甚至弄得夜里写文章时没有钱买香烟和点心。鲁迅曾感叹地对我说,他从外面步行回家,只见汽车从八道湾出来或进去,急驰而过,溅起他一身泥浆,或扑上满面尘土,他只得在内心感叹一声,因为他知道,这是孩子有病,哪怕是小病,请的都是外国医生,这一下又至少得十多块钱花掉了。”

9、1919年11月21日,鲁迅和周作人一家从绍兴会馆移居八道湾胡同11号,在这里鲁迅住到了1923年8月2日。在八道湾生活时期,鲁迅的熬夜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2年,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从上海到北京大学讲课,为生活方便,北大安排爱罗先珂住在八道湾11号周家,爱罗先珂的助手吴克刚回忆那时候的“大先生”说:“最使我惊异的,是鲁迅先生睡得那样迟。年轻人总喜欢睡觉,而爱罗样专爱在夜间坐在床上工作。为了笔录他的著作,有时不得不陪着他。倦了的时候,两人时常踱出去在院子里散步,总见前边屋里,灯光还亮。‘大先生还没有睡咧’,是我常向爱罗样说的一句话。”

10、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1、(25)杜威:《杜威五大讲演》,北京晨报社1920年版,第127~128页。

12、比如梁实秋,他曾经做过一篇短文,题目就叫《早起》。文章开头一句就是:“曾文正公说:‘作人从早起起。’因为这是每人每日所做的第一件事。这一桩事若办不到,其余的也就可想而知。”对于那些“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人,梁实秋很不理解地说:

13、显然,在知情人看来,羽太信子对鲁迅和他的元配夫人朱安是非常不满的。关于这点,鲁迅、周作人虽声明“不说”,但暗示却是有的。1924年9月,鲁迅辑成《俟堂专文杂集》,署名“宴之敖”;1927年4月,在所作《铸剑》中,又用“宴之敖”命名复仇者“黑的人”。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对这笔名有过一个解释:“宴”从门(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也就是说“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这个日本女人自然就是羽太信子。

14、“有一个时期在学习俄文,晚饭后便要出发,……回家来之后就在洋油灯下看书,要到什么时候睡觉,别人不大晓得,因为大抵都先睡了,到了明天早晨,房东来拿洋灯,整理炭盆,只见盆里插满了烟蒂头,像是一个大马蜂窠,就这上面估计起来,也约略可以想见那夜是相当的深了。”

15、一九四六年,许广平回北京收拾鲁迅藏书及其他物品,两人同住在鲁迅旧居一个月,朱安非常珍惜这段相处的时间,但由于她一向不善表达感情,所以只是在许广平回到上海之后,才写信告诉她自己的感受。朱安的健康每况愈下,在一九四七年三月签署了有关鲁迅遗产及著作权的文件,把权益全部转移给周海婴。

16、   “我用一只手握着先生的手,一只手按在先生的额上,温味渐渐地消失下去了。”(逝世5小时)

17、2月1日,鲁迅发表《不是信》公开回应,“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

18、然而,原本亲亲密密的兄弟,在一起住了没多久就反目成仇,落了个形同陌路的结局。

19、傅斯年恃才傲物,领袖欲很强。留学前,他相对收敛,对鲁迅以师礼恭之敬之,回函鲁迅,落款是“斯年敬复”。留学时,已流露出对鲁迅不敬,或者说鲁迅的光环,对他而言已不复存在。他致函罗家伦说,“盖尖酸刻薄四字,通伯得其尖薄(轻薄尖利),大周二周得其酸刻,二人之酸可无待言。”(按:通伯为陈西滢字,大周指周树人,二周指周作人)留学后,傅斯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羽翼未丰,就与中文系主任、教务主任鲁迅直接过招,正面冲突。1927年6月27日,顾颉刚在致傅斯年信中评论,傅在中大“以其纵横捭阖之才,韩潮苏海之口,有所凭籍,遂成一校领袖,虽鲁迅不能胜也”。

20、鲁迅对顾颉刚成见极深,势同水火,多次对顾进行嘲讽、攻击:“此辈的阴险性质是不会改变的,自然不久还是排挤,营私。”顾颉刚鼻红,俗称“酒糟鼻”。鲁迅在私人通信中,经常不厚道地以“红鼻”、“鼻”、“赤鼻”代称顾;甚至把顾恶喻为“梅毒”,称“与鼻不两立,大似梅毒菌,真是倒楣之至”。

21、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22、杜威博士讲演;刘伯明翻译,曹刍、夏乘枫笔记

23、一九二九年五月,鲁迅回京探母,在他到达家门的前几天,朱安对婆婆说自己梦见鲁迅带着个小男孩回家,心里很难受。鲁瑞听了,责怪她不识大体。到底朱安是否真的做过这样的梦呢?还是借此让婆婆知道她听来的谣言让她很受困扰呢?我们无法知道真相。重要的是鲁瑞的态度让朱安明白到婆婆不会在这方面给她任何支持。

24、接下来值得更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于,既然鲁迅已经非常熟悉杜威的教育理论,甚至能够基于此而批评黄炎培对杜威的误读,那么,鲁迅何以还是和杜威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并且在日后的行文论事中,几乎没有表现出对杜威太大的兴趣呢?

25、谈论杜威对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的影响,很少会提及鲁迅。刘幸博士注意到鲁迅曾经从《教育公报》上剪过杜威的讲演稿,并通过相关史料的细致梳理与辨析,颇有说服力地指出鲁迅熟稔杜威的教育理论,其《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带有明显的杜威理论的印记,而鲁迅对杜威耐人寻味的疏离态度也体现了鲁迅精神世界的某种特质。本文初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7期,感谢作者授权发表。

26、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许先生待我极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维持我……她的确是个好人。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共4分,每小题2分)

28、鲁迅和周作人都有正规职业,两兄弟一个月下来几乎能上交600元钱。那时候,600元钱养家是极宽松的。

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周作人最主要的成就是散文小品的创作,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风格——“平和、冲淡”

31、不过,如果将眼光放回杜威抵华的1919年,鲁迅和杜威还有一层更若隐若现的关系。当时,杜威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国人对教育议题的关心。这一时期,鲁迅谈及教育的文字也不为少,其中尤为知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便是1919年11月北京《新青年》第6卷第6号的第一篇文章。这篇长文历来被视为鲁迅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但前人极少注意到,这篇文章的底色是高度“杜威”的。

32、既然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人,朱安只好尽量安慰自己,定下心神,因为事情毕竟是她无法控制的。

33、(32)杜威:《杜威五大讲演》,第171页。

34、1951年2月上旬 ,周作人给毛主席写信;2月24日,毛的秘书胡乔木给毛泽东书面报告说:“周作人写了一封长信给你,辩白自己,要求不要没收他的房屋,不当他是汉奸。”“我的意见是:他应当彻底认错,像李季一样在报纸上悔过。他的房屋可另行解决(事实上北京地方法院也并未准备把他赶走)。他现已在翻译欧洲古典文学,领取稿费为生,以后仍可在这方面做些工作。周扬亦同此意。当否请示。”

35、一到夏天,睡觉时(1)___________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36、周树人:小说集有《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37、最后,给周先生一个简述:学识渊博,才情极高,但是略有怯懦的南方文人。

38、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39、周作人从1952年8月起出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制外特约译者,每月预支稿费200元人民币,按月交稿。

40、   在寓所里,治丧委员会成立。每一个,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和名士。有蔡元培、内山完造、宋庆龄、茅盾、胡风、周作人……

41、(5)依笔者管见,姜彩燕的《鲁迅与杜威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一文对此信有所留意,并由此阐发鲁迅和杜威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的异同。但姜文并不意在做一种史学上的考证,与本文着眼点并不相同。此外,张杰的《鲁迅与宫竹心》一文(张杰:《鲁迅杂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224页。)基于多封书信考索了宫竹心与鲁迅的交谊,但其着眼点主要在鲁迅对青年的爱护,与本文也有所差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知名杜威研究专家希克曼教授曾主持编订了英文版《杜威通信集》,收录了大量杜威在华期间的家书。其中,杜威曾表示教育部里一位Lu姓官员多次作陪。美国学者在注释中表明此人极有可能是鲁迅(Hickman,Larry.TheCorrespondenceofJohnDewey,Charlottesville:InteLex,2002,No.03907),有一些研究采信了这一说法。然而,这实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笔者曾于2020年1月前往希克曼教授任职的“杜威中心”,重新调取了相关档案,翻检到这位Lu姓官员开给杜威的函件均署名M.D.Lu,并表明自己是“CommissionofSchool-Inspection”。复核教育部职员表,可知此人是时任教育部视学的陆懋德,而非鲁迅。

42、杜威博士在北京大学讲演;胡适翻译;绍虞笔记

43、一如既往,这个消息朱安也是间接听回来的。她的反应除了显示孤苦无助之外,也表现出相当深刻的思考: 

44、但如果细究起来,宫竹心的来函,与鲁迅的复信,均发生在一个有趣的时间点上。1921年7月,正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及其家人结束在华长达两年有余的访问,准备动身离开北京的时候。1921年7月10日,《东方杂志》上刊载出胡适的文章《杜威先生与中国》,开头便说:“杜威先生今天离开北京,起程归国了……我们可以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6)从6月起,北大、北高师等杜威曾执教过的机构陆续为他举办了各式饯别活动,其中尤以6月30日,北大等五团体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为杜威夫妇举行的告别宴为最盛,范源濂、梁启超、胡适等人致辞,杜威答谢,与会者八十余人。相关报道以《五团体公饯杜威席上之言论》为题,发表于1921年7月1日的《晨报》。同月,《教育杂志》也做了一个《送杜威博士》专号。此时,作为一个年轻人的宫竹心,显然是受到这一时代风潮的影响,对杜威产生了兴趣。(7)

45、一九一二年周树人到北京时只是个政府小官员,但一九一九年他已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分子,家中访客川流不息。在这个新世界,朱安是个外人,虽然年轻人称她为“师母”,但他们都知道鲁迅和她的实际婚姻关系。虽然这样,鲁迅和他的朋友、弟子对朱安仍算很客气,除了婆婆对自己的喜爱外,这是朱安惟一的安慰。虽然她知道自己无足轻重,但这个家庭始终有她的一个席位。 

46、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点,鲁迅终于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在上海。

47、绍兴有句谚语:“养女不过二十六。”周家体会到拖延婚事实在于理不合,终于定下成婚的日子:一九零六年七月二十六日。新郎会从日本专程回家。但朱安不知道的是,他会接到虚报母亲急病的电报,被骗回来。周家到底有没有想过,如果鲁迅不归,又怎么办呢?其实这也不是个难题:找人代替新郎拜堂本来就是惯用的招数。

48、(2)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9~400页。

49、俞芳在《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一文中提到,鲁老太太曾对人说:“这样要好的弟兄都忽然不和,弄得不能在一幢房子里住下去,这真出于我意料之外。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道理来。我只记得:你们大先生对二太太(信子)当家,是有意见的,因为她排场太大,用钱没有计划,常常弄得家里入不敷出,要向别人去借,是不好的。”

50、有时候他也觉得妻子有些过分了,但羽太信子一闹腾,他就投降了。

51、关于鲁迅和周作人反目的原因,史学家一直有人在研究,可小编发现他们都对其中一个原因避重就轻,那就是两兄弟的母亲存在偏私的嫌疑。

52、(15)刘幸、李泽微:《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奠基》,《教育史研究》2021年第1期。

53、再次,坚持儿童本位。鲁迅写道:“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日本近来,觉悟的也很不少;对于儿童的设施,研究儿童的事业,都非常兴盛了。”(26)

54、(1)本研究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惠妍国际学院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教育发展和国际交流空间(1896-1952)”(ICER202102)的资助。

55、倘若你喜欢看散文的话,肯定会喜欢他的散文。他的散文《苦雨》,他谈到下雨后,院子里的青蛙鸣叫,以叫声的不同列举了几种青蛙。写的很有意思,而他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把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写的既有趣而平淡,就像是略微罩上一层轻纱,而附上诗意,给人一种朦胧美的享受。郁达夫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

56、他是著名画家,但他却说:100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骨会软很多,少一个画家则不然

57、   他们向全世界发表了鲁迅先生的讣告和遗言。里面有一条是:

58、接下来一个多月,朱安竭尽所能地照顾丈夫。她当然感到忧心,但这也是她非常珍惜的一段时日,因为经过了十七年的婚姻,她终于有机会和丈夫单独相处,成了他身边惟一照顾他的人。鲁迅卧病一个多月,不会看不出朱安对他的悉心照料。虽然两人仍然分房而居,但鲁迅日间用朱安的卧室作为书房,也算是打破了过去楚河汉界式的生活。朱安渴望能进入鲁迅的世界,但又怕惹他反感,所以一切都小心翼翼。

59、伦理演讲纪略:社会的情绪;自私心的性质;自爱与爱人

60、经过枪击案的身心冲击,周作人在1939年1月接下汪精卫南京政府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聘书,3月应聘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筹办员”,开学后兼任文学院院长。

61、再加上,鲁迅先生的母亲还数次对人直言,认为鲁迅真真是委屈极了。

62、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等在这里的,可能是天还没亮的时候。

63、   瞻仰遗容。灵堂上被各界送的挽联和花圈塞满。

64、当一切纷扰沉寂下来后,朱安就要面对家用不足的事实。周作人只肯负责鲁瑞部分开支,许广平偶然汇款接济,但始终无法应付日常用度:朱安的生活愈来愈困难了。 

65、这里全面列举《教育公报》自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所刊杜威在华讲演,并与1920年版《杜威五大讲演》加以对照,以观其异同。

66、(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图片除注明出处外,均为作者提供)

67、(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正是因为儿童有自己特殊的心理世界,杜威才非常看重“游戏”在培养儿童精神世界方面的价值。《教育公报》曾以连载形式编译杜威《未来之学校》一书,1920年第2期登载了《第五章:游戏》,其中谈到:“游戏与竞技,为儿童本能上自发之活动。”(29)1925年,鲁迅另写有一篇《风筝》,其中提纲挈领的一句“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恐怕就和杜威有很深的关联。

69、实际上,以时间点来说,周作人当时并没有出任傀儡政权的任何行政职务,他先是应胡适主持的文化基金编译委员会委托,在家里翻译英文和古希腊文稿件,直到文化基金编译委员会辗转搬到香港。

70、而周作人散文以及杂文的成就之高,与他广泛的阅读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如果想把一个东西写的很淡,你就必须对这件事物有多个角度的观察与认识,必须十分了解才能写“透”而又恰巧能控制力度。文杰若说:“解放后周作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译的日本古典作品,从八世纪初的《古事记》、十一世纪的女官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十三世纪的《平家物语》、十四世纪的《日本狂言选》、十八世纪的《浮世澡堂》和《浮世理发馆》,以至本世纪的《石川啄木诗歌集》,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每一部作品他译起来都挥洒自如,与原作不走样。最难能可贵的是,不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他都能够从我国丰富的语汇中找到合适的字眼加以表达。这充分说明他中外文学造诣之深……每部译稿,他必加上详细的注释,并在前言后记中交代作者生平、作者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等。他立论精辟,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