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4句狂人日记到底在说什么
狂人日记到底在说什么
1、《狂人日记》约4700字。细一数来,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
2、胡赳赳,1979年生,作家,著有传媒专著《理想不死》,艺术评论集《空,欢喜》,杂文集《北京的腔调》《中国的倒影》,以及诗集《我不愿被祖国视为英雄》《玄的弦》等。
3、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4、对我来说《狂人日记》是一声尖叫,而我需要让这刺耳的声音渗透灵魂深处,让人们颤栗于这疯狂,哪怕是短暂的,也能够更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残酷和传统思想的残虐。
5、进入1918年的世界,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年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四点协议,列宁组建苏联红军,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迁都莫斯科。这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的中国,多次多地发生地震,北洋政府获得日本善后借款,“护法运动”彻底失败,北洋军阀分裂,中国进入深刻的政治动荡阶段。留学多年的鲁迅对于国内外大事一定是关注的。(狂人日记到底在说什么)。
6、这样,在《孔乙己》里,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结构:先是孔乙己和掌柜、酒客之间,也即“小说人物”之间的“看/被看”;再是“叙述者”(小伙计)与小说人物(孔乙己、掌柜、酒客)之间的“看/被看”;最后是“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小说人物之间的“看/被看”。实际上,“读者”在欣赏作品过程中,又形成与隐含作者、叙述者、小说人物之间的“看/被看”。
7、后来想起幼年时,家中死去的妹妹,突然发现自己曾经也吃过几块妹妹的肉,原来自己也是吃人的妖怪。
8、有人说:狂人才能说真话。在我看来,狂人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观点,甚至观点偏颇一些也没人可以说什么,毕竟他是“狂人”。
9、“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所以,我们都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人!(狂人日记到底在说什么)。
10、也许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让孩子不“吃人”。但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啊。谁能保证他们永远天真无邪、干干净净呢?
11、2019年4月,以色列独立文学出版社九条命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特拉维夫大学签署协议,将在以色列出版鲁迅经典作品《狂人日记》希伯来语版,由《红楼梦》希伯来语版的译者柯阿米拉教授翻译。
12、《狂人日记》全文约4700字。其中24处提到“吃人”,5处提到“吃我”。
1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14、我们要讨论的是,鲁迅怎样讲这个故事?特别是他选择谁来讲故事?也就是选择谁做“叙述者”?这是每一个作者在写作时都要认真考虑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孔乙己的故事,可以由哪些人来讲?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孔乙己自己讲,作者直接出面讲,或者由咸亨酒店的掌柜、酒客来讲;但出乎意料,作者却选了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来讲故事。这是为什么?
15、鲁迅曾学医,写了一个很真实的病人,有真实的原型,但换个角度看,"狂人"又是一个斗士,挑战旧礼教,世人皆醉我独醒。
16、于是,我们发现:在小伙计的背后,还有一个“隐含作者”在“看”,不仅冷眼“看”看客怎样看孔乙己,而且冷眼“看”小伙计怎样看孔乙己和看客,构成了对小伙计与掌柜、酒客的双重否定与嘲讽。
17、有人说狂人患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种病的患者时刻都在怀疑周围的人在暗示自己,迫害自己,甚至想杀害自己,并且这种想法十分顽固。
18、谁都无法逃脱吃人的命运,大家都吃人,但又要防范被人吃。
19、在艺术表现上,鲁迅不像中国传统小说那样,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反而是通过第一人称主人公的自由联想和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活动。《狂人日记》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在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之中。
20、对此,作家余华十分钦佩,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费力写下了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21、当代学者吴思曾经计算过,“拿命换钱”(血酬定律)和“拿汗换钱”(汗酬定律)的市场价格。比如,一个矿工的死亡赔偿,即是命价,十几年前,是5万块,现在是30万。一个贪官贪污7000万,可能才坐牢两年。相当于坐一天牢挣10万。矿工风险极大收益极低,贪官风险极小收益极大。
22、按照目前的文学史建制,《狂人日记》当然是以现代白话文为语言的新文学起源性作品。就思想性来说,作品中的启蒙主题,国民性批判,还有救救孩子这样的呼救声,至今仍未过时,抑或更甚。
23、“那你觉得什么叫有意义的事呢?”鲁迅反问。
24、笔者翻出《辞海》,看到"狂"有三个意思:第一是精神病;第二是重情任性、放浪恣肆;第三则是狂放不羁、过于进取。后两个意思并不是贬义,比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狂人"在中文里是多意的。
25、孔乙己一到店,所有的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
26、由于涉及到医学专业知识,外行对狂人所患病症也不好妄下论断。不过,我感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解释是有道理的。
27、白话文体描述了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狂人"最后"疯病"痊愈,成为四品道台的候补。
28、同时发现的是,我们读者自己,在阅读小说过程中,自身立场、态度、情感的变化:开始,我们认同于叙述者,对孔乙己的命运采取有距离的旁观的态度;随着叙述的展开,隐含作者,他的眼光、情感逐渐显现、渗透,我们读者就逐渐与叙述者拉开距离,而靠拢、认同隐含作者,从孔乙己的可笑中发现了内在的悲剧,不但对掌柜、酒客,而且对小伙计的叙述也持批判、怀疑的态度,引起更深远的思考,甚至自我反省:我怎样看待生活中他人的不幸?我是不是也像小伙计这样逐渐被“看客”同化?——这也正是鲁迅的目的。
29、对文学作品来说,最严厉的考验就是时间。茅盾评价《狂人日记》:“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到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
30、1918年5月15日,星期《新青年》月刊4卷5号刊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今年的5月15日,是《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过去一个世纪,关于《狂人日记》研究的文献遍布中外,这并不妨碍对这篇小说进行更为深度的分析。
31、本来鲁迅应该起「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地质类的专业,但他却毅然决然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术,这其中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看不惯东京那些喜欢吃喝玩乐的留日学生,所以要选一个能远离东京的学校;其二是因为自己的父亲是因为中医所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所以他希望西医能帮助更多像他父亲一样的人,并希望西医能促进国人对维新革命的信仰,因此他也选择学医。
32、更重要的是,《新青年》编辑部来到了北大。因蔡元培改革,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一批新派人物汇聚在了北大。鲁迅与他们的交往,直接促成了他由“沉默”向“呐喊”的转变。最为关键的事件是钱玄同以《新青年》编辑名义向鲁迅约稿。两人在日本留学时期就相识,又同是章太炎的学生。钱玄同常去绍兴会馆找周氏兄弟谈天,从1917年8月到1918年4月,鲁迅日记中记载钱玄同来访达22次之多。二人发生了著名的关于“铁屋子”的对话,被鲁迅记载在《呐喊·自序》中:
33、人们心中有很多个鲁迅的形象:为孔乙己和阿Q作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批判家;幽默、犀利、骂人毫不留情的文坛论手;“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民族魂……然而,1917年的他还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