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4句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


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

1、出于对性格剧的否定,萨特说:“我们不觉得有必要详细描述某一性格或某一情节的微妙演变过程”。萨特自述:“我们从第一场戏起,就把主人公抛到他们的冲突的中心”,“我们的剧本简洁、强劲,围绕单一的事件展开;演员不多,故事被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时只有几个小时”。“只用一堂布景,上下场次数很少”。剧本“高度紧张”“朴实无华”。这些话并不都符合萨特剧本的实际:《苍蝇》第一幕有六场,第二幕共二景十二场,第三幕有六场;《死无葬身之地》中第二幕也有九场;《魔鬼与上帝》则有十景;《苍蝇》与《魔鬼与上帝》两个剧本的语言又颇有藻饰。

2、 其它三本著名文学评传:《波德莱尔》、《圣徒谢奈》、《福楼拜》(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

3、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4、这些指责是否合理,暂且不论。但我认为萨特实际上已经用自己的著作回答了这些问题,至少他的体系能自圆其说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为什么自由,且怀抱着可能性的人会如此痛苦?二者之间内在有如何的逻辑关系?本文将尝试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出发,探讨萨特的主体与自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5、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6、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7、再进一步说,人在做出选择时,有着面向全人类的责任。那么我们在行动时,便存在一个普世价值观评判着我们的行为,或至少每个人有一种行为观念与目的。几乎所有人的观念至少在细微处存在不同,而之所以说人是一个发展中的观念,便是因下一个人诞生之前,他所拥有的观念被阐述之前,所有被称为普世的观念只是统计学上的结果,并没有任何人可以指出一种基本人性的存在。

8、正因为人不可避免地面对着死亡,存在本身便是向最终的不存在移动,人的“存在”充满了“不存在”。这样略带悲观的人类“有限性”其实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存在主义核心,但萨特之所以可说存在主义是能“恢复人的尊严”的,是想说明人可通过处在自身之外而存在。

9、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10、烦有“烦心”与“烦神”之分。前者是指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时的存在状态;后者是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的存在状态。要说明的是“烦心”中的他物主要不是指与此在发生关系时的某种事物,而主要是指此在藉以与他物发生关系的“用具”。某种用具(即工具)的存在以它们为“此在”所用这种活动为前提。此在使用用具既揭示了“此在”本身的“在”,也揭示了用具的“在”,同时也揭示了用具所及对象的在。以此类推,通过用具的使用就揭示了与此在有关的其他存在者以及整个世界的“在”,由这里就不难引申出其他存在者“存在”的意义正是在烦心这种活动中由“此在”赋予的。

11、而人从出生后,他的意义是尚不明确,且通过行为来尝试靠近的,那么人的本质,本性尚不确定,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对“人”这个概念的一种扩充。

12、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的观点,他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哲学家萨特。存在主义非常尊重个体的自由性,并且存在主义认为,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可以在有限存在的基础之上自我塑造、做出一番有成就的事情,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13、但是萨特赋予“自为存在”的功能、意义却和海氏有别。在他看来“自为事实上无非就是自在的虚无化,它是做为一个纯有的空穴包含在纯有之中”。换句话说,他提出“自为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和“自在的存在”相区别,揭示人自身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存在者,即“自在的存在”的在的方式的存在者。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这样一种人的存在,他在分泌他自己的虚无时,使自己的过去失去作用”。这里“纯有的空穴”,“分泌虚无”,“使自在虚无化”,说法不一实质一致,都是指人的存在总是不断地否定自我当下存在状况,超越自己,通过否定自己不是什么,而宣告自己将成为什么,即“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或“将是”中存在的。换言之,“自为的存在”总是受制于自我的目的、未来,从未来出发而规定现在,它和自在的存在受制于过去,从过去、现在出发而确定未来的存在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

14、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15、“和死人的关系……是被我们叫做‘他为的存在’的基本关系的本质结构。”也就是说,主体逃避被他人超越,逃避在他人凝视下变成他为的存在,其实就是在逃避死亡。但主体无处可去。因为这种恐惧的决定性来源是他自己的虚无的结构,它为了维持自身,自己设定了自己的规定性,直到肉体死亡这个纯粹的外在性、偶然性让它戛然而止。这样也就意味着,与其恐惧,逃避,不如直面他人与恐惧,将自己的自由背负起来。

16、   《恶心》: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罗根丁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丁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ofthesedays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自由”。 

17、首先来看几个概念。第一是“自为”:萨特把世界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绝对的存在,是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现实的东西,而自为的存在是属人的存在,自为总是逃离自在而又追求着自在,故自为是所有否定性和所有关系的基础;第二个概念是“注视”:我是一个自为的存在,而当一个人的目光落到我身上,注视我时,我被他人看到了,我本身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成了“他为的存在”,成了诸如物一样的东西;第三个概念是“身体”:萨特反对身心二元论,认为身与心是统一的存在论的对象,他从三个方面来定义身体:“我使我的身体存在;我的身体被他人所认识和利用;他人对我表现为对其而言是对象的主体”(2)20

18、萨特深爱波伏娃,同居51年,却一直未结婚:透过波伏娃与萨特一生一世的爱情契约的誓言,如常人所能理解的只是萨特身边不乏女人,而波伏娃也有几个肝肠欲断的恋人。他们这种独特的爱情宣言,允许两个鲜活的个体呈现出开放、自由的性爱观,但彼此又非常明了他抑或她都是第一位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使他们终于险些闯过外界的种种诱惑,而最终又回到彼此的灵与肉的交流中。

19、那么,当我处在犯人的角度时,我是否会要求另一种无限的自由?即使我也有无限的选择,但我如果渴望另一种无限可能,这是怎样的情况?自由有好坏之分吗?

20、(2)杜小真.存在与自由的重负——解读萨特《存在与虚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

21、《苍蝇》、《死无葬身之地》、《毕恭毕敬的妓女》、《魔鬼与上帝》、《肮脏的手》、《凯恩》、《涅克拉索夫》、《阿尔托纳的隐藏者》,凭这些剧本,成为一代宗师

22、18世纪被萨特视为读者群分裂、环境促使作家拒绝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时代。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渴望获得知识”,“希望意识到它自身”,而权贵对作家的宠信,使得作家的“举止乃至他的文体的优雅之处都是模仿宫廷气派和贵族风度”的。18世纪的法国作家,既向资产阶级读者再三呼吁,“敦促他们忘掉自己的屈辱、偏见和恐惧”,又向贵族发出呼唤,“恳求他们抛弃门第的优越感和各种特权”。“由于作家把自己变成普遍的人,他只能有普遍的读者,而他向他的同时代人的自由提出的要求,是割断他们的历史联系以便与他共登普遍性的境界。他用抽象的自由对抗具体的压迫,用理性对抗历史,而他在这样做的时候却与历史发展的方向不谋而合。”

23、除了在战俘营中创作的《巴理奥纳》外,萨特在其思想历程的第二个阶段中,共创作了六个剧本。本文第一节已述,这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形成并通过他的哲学及文学作品发生很大影响的阶段。在其文学作品中,戏剧的影响又超过小说。分析这些剧本,我们对于存在主义可以有具体而多侧面的了解。

24、萨特由上述作者与读者之自由的观点,引出了反对激情的意见。他说:“如果我向我的读者发出召唤,要他把我开了个头的业举很好地进行下去,那么不言而喻的是我把他看作纯粹的自由,纯粹的创造力量,不受制约的活动;我怎么也不能诉诸他的消极性,就是说我怎么也不能试图影响他,一上来就把恐惧、欲望或者愤怒等情感传达给他。”“在激情里面,自由是被异化的”,“读者应该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到了自由的异化。这是萨特晚年向别人强调的一个观点。我们记得,“异化”一词,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都加以了使用。

25、可以看出,这个剧本完全意在宣传作者自己的自由选择及承担责任的理论,人物的突兀转变、不符合规定情景的言行,主要由此而产生。因为后者不过是前者的载体。用惯常的话来说,萨特的剧本是席勒式的,人物不过是作者的传声筒。

26、萨特的存在主义暗示的是,只要你一直努力,那就有可能获得真实与自由。这有多令人激动,也就有多令人惧怕,而且二者的原因还都一样。正如萨特在演讲结束后不久的一次采访中总结的那样: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创造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失去了推脱的借口,而所有希望都存在于他本身之中。

27、萨特对于戏剧的悟解源于在战俘营中演出《巴理奥纳》一剧,他说,这个剧本“面向俘虏讲话,对他们讲述他们作为俘虏关心的问题”。“当我看到全场突然鸦雀无声、专心致志时,我明白戏剧应该是什么了:它应该是一个伟大的集体的与宗教的现象。”集体,是说的戏剧的群体性;宗教,是说的戏剧的严肃性,因为处境及出路是严肃的事。到1959年,萨特在说到“公众与作者在同等程度上创作剧本”时,紧跟着加了一句:“当然,公众所处的时代,它的需要以及它特有的冲突起到制约公众的作用。”

28、而我们所说的,为全人类负责,大多时是依照着经观察,归纳总结而得出的评判标准,选择出拥有好的结果的行为,或说承担起不会使良心无法忍受的责任(此时的良心也恐怕是对前人的模仿)。

29、萨特于书房/图源learnreligions.com

30、第在决定是否以假口供换取生存时,被捕的抵抗战士卡诺里说:“人家根据你的整个一生来判断你的每一个行为。”“如果你在还能工作的时候听任别人杀死你,那没有比你的死更为荒谬的了。”这两句话令人想起《存在与虚无》中“死的荒谬性”的观点。在书中,对这一观点,萨特举例说,一个年轻人等待成为一个大作家,“他的第一本书出版了”,“让我们承认它是好的吧:它只是通过未来取得其意义。如果它是唯一的,它就同时是开幕词和遗嘱”。如果这本书“在一批人中获得其地位,这就是一次‘事故’。如果在它之后还有其他更好的书出现,它就可以将它的作者列入第一流作家之列。但是死在作家为了要知道自己‘是否有才能’而正在焦急地写另一部著作时,在他期待的时候来打击作家了。这就足够使一切落入未确定之中:我不能说那位死去了的作家是一本唯一的书(从他曾经只能有唯一一本书要写的意义上说)的作者,也不能说他写了好几本书(因为事实上他只发表了一本书)。我什么也不能说:假定巴尔扎克在《朱安d人》一书发表之前死去,那他就只能是一个写了几部很糟糕的冒险小说的作家”。“这个死去的青年所是的那个等待本身”,“它既不是盲目地顽固的和虚荣的,也不是它自己的价值的真正意义,因为永远没有任何东西来决定这个意义”。“这些行为的最终价值仍然明确地是悬而未决的;或者,可以说,总体——特殊的行为、等待、价值——一下子陷入了荒谬”。“如果我的最后的等待的对象和在等待的对象都被取消了,等待就在追溯往事时获得其荒谬性”。卡诺里所说的那句话,涵有着《存在与虚无》的上述内容,或者说是以上述内容为基础的。

31、在萨特全部的剧作中,他本人最喜欢的是三幕剧《魔鬼与上帝》,他说这个剧本“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萨特还介绍说:“开始,我根据一个主题工作,然后我放下它。我忽然想出一些短语和对答,我就记在笔记本里。这些形式多少都弄得有点复杂,然后我把它们搞得简练易懂一些。《魔鬼与上帝》就是这样写成的。”这一段话典型地表明了萨特剧本作为观念剧的创作方式。

32、首先,“爱是趋向他人自由的”思想使我们明确了爱情的生命在于自由。既然爱情是一种谋划自由的事业,那么自由便是其生命之源,自由的爱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爱的承诺,即保证爱的双方都能够既追求自我的持续发展,也追求对方的持续发展,这样的爱不仅能使双方的个性都得到实现,而且也由于其保证了双方对自由负责的能力而更加维护了爱的意义。

33、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34、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受约束地行动,当然也不意味着随意行动。我们常常误以为,那些能够使我们自由的事物——语境、意义、事实性、境遇、我们生活的大体方向是定义我们并夺走我们自由的事物。但其实,只有依靠这些,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35、萨特对死亡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命题中将死亡理解为一种将要到来的事件。这其实很好理解:既然存在先于本质,那么人怎么可以断言注定有一个确定的“死”的将来在某处等着他呢?用通俗的话说,死亡对于主体是一种无常。

36、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37、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38、通过阐述责任与人的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由”可以摆脱纯粹的虚无,在实际生活中有可实行性。此时的存在主义如柳鸣九先生曾说“是一种人生观,是对某种人生态度的提倡”,而基本不再是世界观或社会观。

39、七幕剧《脏手》(1948)也是一个介入剧本,是一个写d内路线斗争的剧本。它自演出后,许多论者包括萨特本人在内,都就它的政治意义而争论而辩解,其实,这个剧本更大的意义在于表现了一种政治生存的荒谬性:正确的主张不被理解时,主张者被视为叛徒,而遭到被刺杀的结果;当形势变化、政策调整后,历史事实却被有意模糊化,被要求淡忘。

40、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41、只要我们认为自己是被种族、阶级、民族历史、工作、家庭、遗传、童年影响、事件,甚至是潜藏在我们声称自己无法控制的潜意识中的内驱力所造就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自欺。不自欺,就意味着不为自己找借口。“我不曾拥有过伟大的爱情和伟大的友谊,但那是因为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配得上伟大爱情或友谊的男人或女人;如果我没有写出好书,那是因为我没空。”我们确实会经常说这种话,但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就是在自欺。 

42、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43、有时我认同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有时我认同小部分人认同的价值观,有时我作为少数群体却更能体会大多数人的立场,有时我站在大多数人的行列中却只能理解少数群体的苦衷。

44、也许还会有人指责:“人怎么可能想是什么就是什么呢?”这种思维实际上还是事先设定有一个确定性(无论强弱)横在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反驳:首先,自由从来都是行动意向层面上的概念。当反对者说“我想变成马云”,却没有实现,想以此驳倒这样的自由时,他不可能真的带着“变成马云”的行动的意向,我们反而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反驳我们论点的意向——他不正是在践行着自己的自由,变成了自己想变成的样子么?其次,这种对人“未来的不可能性”的命题,实际上是在规定自为,但它注定是失败的,因为有什么能够证明(既然要证明,那就只能是用经验),在未来变成过去前,真的有一个人的本质等着人去发现,去符合呢?而且,为什么非得先要有一个决定性的保证,人才能走向未来呢?难道除了人自己,还有什么能替人创造他自己,开辟一切未来吗?萨特自由观的战斗性在此体现了。他就是在这样的信念下,投身到一场场运动中的。

45、换句话说,人靠追求一个超越自我,超越自身理解的目的而存在,进而得到“超越性”。在“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前提条件下,没有善恶与伦理道德标准决定人的行为,那么在追求目的过程中,人便拥有了绝对自由。

46、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47、1951年6月7日,《魔鬼与上帝》首演时,萨特对这个剧本有过一段谈话,在这个谈话的开头,他说:“这部剧本可以看作《脏手》的补充、续集。”在《脏手》中,萨特触及到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涉及到道德问题;《魔鬼与上帝》则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更为突出的展开。因此,此剧就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介入”性,虽然剧情发生在16世纪的德国。

48、 《墙》:这是一个有着很强烈的真实感的故事,以至于很多人都把它看作一部写实的作品。但其实这又远远不止一部写实作品那么简单。其实很明摆着的,萨特又再一次向我们玩弄了他的存在主义,“荒诞”、“自我选择”和“他人既是地狱”如同隐身的幽灵自始至终地贯穿着整部作品。

49、《自由之路》:一部未完成的三部曲,包括《不惑之年》、《缓期执行》和《痛心疾首》。全书描写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法国乃至欧洲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萨特把自由观作为《自由之路》的哲学基础,改变了一般传统小说正面人物的设计,所有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异化,一般表现为真诚作弊,言不由衷,自欺欺人。《不惑之年》的情节发生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三日前后四十八小时之内。

50、所谓“非本真存在”是指此在失去独特个性,不是独立自主地存在,而是为其他存在者所约束、控制,以假面示人的非本来真实面目的存在方式。海氏指出:“相互共在完全把本己的此在消融在‘他人的在’的方式中。而这些他人在各种不同的,却又明显的情况下越来越消失不见了。在这不引人注意而又不确定的情况下,‘常人’展开了对他的真正的‘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艺怎样阅读和怎样评判,我们就怎样评判,‘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回来,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回来;‘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而一切人(都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规定着日常生活之在的方式”。(1)(P164)

51、他后来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写了众多的评论,就不多说了萨特是个值得钦佩的传奇式人物。

52、在20世纪中国新时期的戏剧观讨论及戏剧创作中,萨特的“处境剧”的影响是明显的。兹略举二例以说明。1982年第5期《十月》刊出的高行健与刘会远合著的无场次话剧《绝对信号》,是高行健第一部上演的探索话剧。这个剧本显然受到萨特关于处境剧主张的影响。作者在《有关演出的几点建议》的第一点中就说:“这个剧本企图一开始就造成一种情势,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处在这种情势之中,不能不有所行动。”谭霈生显然也是因受到萨特“处境剧”的影响,而“把情境视为戏剧的本质所在”,并解释说,“戏剧乃是人的命运的具体的形式结构。可是,离开情境也就谈不上命运的形式”;“个性提供了潜在的必然性,而把这种潜在的必然性变为具体的现实性,又需要个性与情境的契合。据此,也可以说,情境正是为决定命运的潜在必然性提供具体实现的形式”。

53、在萨特看来,人有自己选择自己的自由,人在被投入到世界以后便会进行自由选择,并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他认为自由选择是人的一种本能,自由选择实质上是人对自己下过定义之后进行的合法的选择,人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同样也是一个巨大的群体,这个巨大群体中包含着每一个单独存在的人,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个人在进行自由选择时必须要为自己正在进行的选择负责任,因为此时作为个人的存在不仅仅是自己的存在的“立法者”,同样也是作为整个群体的人类的“立法者”,所以作为个人的存在是无法摆脱整体所赋予其自身的使命和责任的,必须为自己所要做出的选择负责,在这一前提的保证下,每一个个人所做出的选择才是自由的。

54、存在主义的历史发展背景是,宗教体制逐渐过渡到以个人为代表的自由时代,所以在这一期间人们对自己没有认识。封建时代人们的所有思想和注意力都放在宗教上或是王权上,没有考虑过自我的价值。存在主义最为鼎盛的时期,就是在二战的那个时候。战争笼罩的整个世界,人们极度渴望找到能引导他们迷茫内心的真理。

55、本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先于经验中所遭遇到的历史存在,而存在主义则认为人所遭遇到的历史存在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形成的。“人,不外乎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要变成某种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自身”。(2)显而易见,萨特强调“存在”是在与“本质”的比较中提出来的,他所确立的存在主义是与“本质主义”,“工匠主义”的对立中形成的。工匠主义,比如铁匠,正是在头脑中先有了对斧子的本质性认识,或者说在把握了斧子的本质以后才打造出斧子的,这在思想实质上和本质主义完全一致,或者说后者只是前者的具体表现。

56、萨特既谈到了对象——我们,也谈到了主体——我们,在对象——我们中,它倒是提到了单一关系,并指出两个人的关系只有在第三者的注视下才得以显现二者的联合,巴恩斯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她重点考虑了主体——我们的概念。对于主体——我们的论述,萨特先是在“存在与虚无”中用抗议的人群、沿着火车站路标而行进的人群等等进行举例说明,后又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引入“融合群体”这一概念进行进一步地发挥。“融合群体”乃是在一种为实现同一客观目标的共同谋划下所产生的直接行动中形成的群体。萨特把融合群体描绘为一种第三者的集合,其中每一个第三者都是一个“我自身”。巴恩斯认为,将萨特的融合群体转到两个恋爱者的双重性在世的共同注视上来,就会发现一种比“第三者的集合”更为亲密的平行关系,这是因为恋爱双方不仅都在全神贯注于一种共同谋划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共同谋划的行动中他们还比第三者集合多了一个作为其背景的“你”的记忆。在巴恩斯看来,这个你正是萨特所未论及的,而在强烈的爱情中,问题就在于,”我敏锐地意识到了“你”的意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意识到了作为一种意识的“你”(4)3换句话说,就是我承认你也是主体而不再是作为他人的对象并与你达到了相互性的认识,这是一种存在的相会,这是一种强烈的“我们”感。

57、萨特的存在主义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萨特哲学认为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由于存在失去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既然上帝死了,那么我们自己就来做上帝,来自救。

58、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59、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60、萨特强调,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61、对于人来说,萨特以为,“有普遍意义的不是本性而是人处于其中的各种情境”,人应定义为“一个自由的、完全不确定的存在”。显然,萨特对于处境与自由选择都强调过甚。“本性”一词比较模糊,且不论;人的存在的不确定性,不是“完全”的,而只是部分的。

62、诺贝尔奖:萨特出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来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被授予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没有接受这一奖项,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63、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64、提倡处境剧,是萨特多次阐述过的一个文学主张。1946年萨特第二次访问美国,曾作过一次讲演,被译为英文刊载于美国《戏剧艺术》1946年6月号上,题为《铸造神话:法国青年剧作家》,即是宣传处境剧的。在1947年11月《街》杂志第12期上,萨特又刊出一篇文章,径名《提倡一种处境剧》。

65、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曾说:“一个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径”。这正与《隔离审讯》中所阐述的“你的一生就是你的为人”表达了同一观点。不过,《隔离审讯》一剧主要是讲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在他人的注视下生活,人与人在爱好、利益上是矛盾的,因此纠缠、纷争不可避免,这些纠缠、纷争激化起来,他人就成了地狱。我们还记得,《存在与虚无》第三卷《为他》的第一章《他人的存在》的最后一节,便名之曰“注视”。这一节中有一个概念:“被注视的存在”。萨特阐述“注视的本性”说:“在任何注视中,都有一个对象-他人作为我的知觉领域中具体的和或然的在场的显现,而且,由于这个他人的某些态度,我决定我自己通过羞耻、焦虑等把握我的‘被注视的存在’。”萨特又说:“我是一切活着的人的对象,我在无数注视之下被抛上舞台,又无数次脱离我自己”。《隔离审讯》一剧对于萨特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的观点,对“被注视的存在”的概念,作了形象的发挥。

66、对他人负有直接责任不是“把我们与行为隔开的屏障”,而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人的自由决定了做选择时,无法向上帝或其他外力求助,因为“在选择向他人求助时,这项选择已经承担责任了”,而只能依靠自己。

67、本文第一节已经说明,萨特说的“介入文学”是指的散文作品。散文包括小说和戏剧两类。他在《什么是文学?》中提出了“处境小说”与“处境戏剧”的概念。这可以说是他对于介入文学的具体设计。对处境小说,他说:“既然我们在处境之中,我们唯一可能想到去写的小说是处境小说,既无内在叙述者,也无全知的见证人”,“让我们的书里充满半清醒、半蒙昧的意识”。对处境戏剧,他说:“从前的戏剧是所谓‘性格剧’”,“处境起的作用仅是使这些性格发生冲突,表明每一性格怎样在其他人的性格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而处境剧,“不再有性格:主人公是与我们大家一样坠入陷阱的自由。出路何在?每个人物无非是对一种出路的选择,而且他本身不比他选定的出路更有价值”。如本文开头所说,自由与选择比人物及其性格更有价值,或者甚至应该说,人物的价值就体现在选择上。显然,“处境小说”与“处境戏剧”是萨特处境限制下自由理论的体现。

68、有一点可以确定:萨特的“自由”绝不是常识或是政治和法律上的含义,他的自由概念建立在虚无主体的基础上。萨特亲自辩称,自己的自由观念绝非庸俗理解的“为所欲为”或“丑恶”。

69、在萨特看来,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称作“本质主义”。因为他们都认为无论是上帝,还是“自在之物”、“绝对精神”都是某种隐藏在万事万物后面,决定着,主宰着它们存在的某种“本质”。因而从逻辑上讲“本质先于存在”。上帝、自在之物、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与依据。而萨特要建立的“存在主义就是把存在放在本质之上的一种学说”。这里的“之上”即第也即逻辑上的前提与依据。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观察“人”,分歧就更为尖锐。

70、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对西方传统的自由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猛烈的抨击,特别是在对“本质先于存在”的错误观点的彻底颠覆和对宗教神学的完全否定,在此基础上,他最终确立起一种超越传统认识论意义之上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对比下萨特和尼采的哲学,我们发现萨特和尼采有一点共同之处,即他俩都是反宗教主义者,而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一脉相承的共通之处,萨特哲学被认为是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

71、萨特批评性格剧的理由有其正确性:“一个斯大林分子与一个托洛茨基分子之间谈不上性格冲突,一九三三年一个反纳粹分子和一名d卫军的冲突不是他们的性格;国际政治的难题并非源于各国领导人的性格;美国的罢工并不揭示企业家和工人的性格冲突。在上述各种场合,尽管利害关系有所不同,归根结底是人的价值体系、道德体系和观念体系在对峙。”然而,上述理由并不能构成上文已引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所说处境剧“不再有性格”的充分根据。

72、引人注目的是,“普遍的人”这个词又出现了。在上文,萨特才讲过“普遍的人这个概念的一项基本特征是他不介入任何一个特定时代”,18世纪也是一个特定的时代,百科全书派介入这个时代,怎么就可以用“普遍的人”这个词了呢?当然,当百科全书派如萨特所说“用抽象的自由对抗具体的压迫,用理性对抗历史”时,他们的理论确是采取了普遍性的表述方式,而且他们也相信这是全人类的真理。说这是“普遍性的境界”是符合当年人们的认识的。但这并不能构成20世纪的萨特称他们为“普遍的人”的根据。萨特之所以又用这个词,其原因应是萨特思想中抽象的人的观念有其相当的坚固性。

73、这种自在的存在由主体的意向性揭示为现象,但它又不会隐藏在现象背后。它是一系列的显现,举个例子,现在我们从香蕉苹果梨子当中归纳出了“水果”,这种联系实际上也是扁平的,“水果”与“苹果”一样,也不过是一种显现而已。更何况,“苹果”自己不也是一个被归纳出来的概念么?陷入这种无限的概念堆叠将不可能有任何结果,这就意味着现象只能是扁平的,仅是它们自己而已,不能引发出任何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