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78句实践出真知的作文素材
实践出真知的作文素材
1、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宋)
2、从木匠到画家。齐白石出身于贫苦农家,12岁就为生计所迫而学木匠谋生。但他自小就酷爱绘画,七八岁时就开始练习,天天抽空临摹或写生。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他时常在野外悉心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晚上躺下被窝里还在用手指画草稿,经过数十年这样刻苦的实践磨练,他终于成为一代宗师。1957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实践出真知的作文素材)。
3、 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廖沫沙(中)
4、当我谈及这个话题时,或许有人会说:“学知识只要考高分就行了,还要学什么实践呢?”
5、看到自己成功的刮下来一个,别提有多开兴了。
6、经过几次练习,我熟练了不少,搓了很多丸子。当吃到我们亲手做的桂花酒酿丸子,我心里暖暖的、甜甜的,更多了一份自豪感。
7、 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上的。——布拉德利(实践出真知的作文素材)。
8、丰子恺仔细看着自己的的画:两条绳子牵着两只羊,哪里多了绳子?这时,那个农民告诉他:“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条绳子就够了!”丰子恺叹服。
9、(适用于:实践出真知、兴趣的力量、实践、懂得带来力量、知识与能力……)
10、“两弹一星”功臣程开甲,在科研中始终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为了技术问题,他曾经与上司据理力争,也曾经诚恳地向普通技术员道歉。为了掌握最真实的数据,他曾经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原子弹的地下爆心去考察。“只唯实”,是程开甲作为一个学者的原则和操守,同事们因此称他为“一名纯粹的科学家”。
11、是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要地去尝试实践,就能透彻地认识事物和明白道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实践为话题的作文8前朝有一位画家,绘画技术精湛,有一次要书画大展上他展现了他精心绘画的作品“五牛图”过往的文人墨客都大为称赞,“画的太像,太传神了。”当即就有人叫出来,一时间这幅画就成了展会的焦点,而这时一个牧童走出来说:“这个画错了吧,”他怯懦的声音当即就被人掩没,但是画家却上前前来讨教:“错在何处?”小牧童用手指了指牛的尾巴说:“每只牛平静的时候尾巴都是下垂的,而这里的牛尾巴都是向上的。”画家听完当予若有所思,立马撤下了这幅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画用心但乎略了现实和实践,那么你得到的未必是真理,只是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还沾沾自喜。所以,我们一定要实践,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
12、 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中)
1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宋)
14、 实践决定理论,真正的理论也有着领导行动的功用。——邹韬奋(中)
15、 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沈从文(中)
16、李时珍辛勤劳动了19年多,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经过几十遍的反复修改,终于在60岁时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7、而“注重实践”、“求真务实”与它们属于同一类别,并且也是常见的思辨性作文话题。
18、三天的社会实践一转眼就过去了。猫头山你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课本上都学不到的东西。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三天,是多么令人难以忘怀的社会实践啊!以实践为话题的作文2今天,我们上了一堂数学实践课——旧物交换和买卖,我们每个人都当了一回“小商人”。我们把自己以前的旧书或者旧玩具都拿来了,进行交换或者买卖。
19、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莎士比亚(英)
20、上述二人都具有相同的品质,那就是坚持,有恒心。而一些从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反倒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这也许是因为他们面对目标不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下来的结果。
21、 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22、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明)
23、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
24、媒体报道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雅博士后陈龙曾为完成博士论文,做了5个半月的外卖骑手,最终撰写出了《“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一文,并发表在期刊《社会学研究》上。
25、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26、(适用话题: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创造美好)
27、视频的最后,他低下头对着镜头说了一句“对不起”。
28、但在风雨中,你可能痛苦过,跌倒过,犹豫过,是否要继续前进。
29、这是一道材料加提示语的新材料作文题,在材料的审题立意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30、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
3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农民”,在稻田中数年如一日地研究、试验,不管别人的看法和态度,终于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他,靠的是坚持。
32、(适用话题:尊重包容、自强自立、初心、未来)
33、 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徐特立(中)
34、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
35、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6、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7、在具体写作时,可以将陈龙事迹中体现出的一些突出精神设置为分论点,来回应“时代浪潮中的你”该怎么做的问题。还可以回望历史、观瞻当下、展望未来,由家国前贤的不骛于虚声,到当下青年该如何不驰于空想。开头部分要注意简述简析材料引出论点,结尾部分要注意回应材料情境。可采用典型的事例有屠呦呦的亲身试药、袁隆平的躬耕田间、钟南山的身临一线、张桂梅的躬身教育、黄旭华的亲力深潜等。
38、正是这种观点引起了我的深思。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学知识不应当只追求高分,更就应运用到实践中去。”
39、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小塞涅卡
40、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队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
41、古往今来,哪个成才的人没有经过实践。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法拉第为了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不也是一次次实践得来的吗?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否则在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故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认真真学习,扎扎实实做事。
42、近日,浙大博士生孟伟发布视频称:“我是浙江大学荣誉学院竺可桢学院本科毕业生,浙江大学自己的博士生,还记得八年前在本科毕业典礼上,我们的院长对我们说,‘你们就读过的第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浙江大学,你们就读过的唯一一所荣誉学院是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孟伟给浙江大学丢人了,孟伟给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丢人了。”
43、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波斯)
44、袁隆平少年时,他见到美丽的园艺场,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在他幼小的心中构筑了一幅美丽的图景,同时也让他树立起一个稚嫩朦胧的梦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20世纪60年代初的那场席卷全国的饥荒,深深震撼了年轻的袁隆平,使他树立起更为实际和坚定的梦想“让所有人不再挨饿”,并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考大学时,袁隆平想要学农,父母都不赞成,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最终说服了父母。他说:“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
45、声明:图片摄影mikelewinski,授权基于unsplash.com。人物事例为素材君原创,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46、 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1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达12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5吨。
47、 理论上一切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都完全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解决。——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48、就拿我和我哥来说吧!我的爸爸几年前为我们几兄弟添置了电脑,我们家的人只有我哥去了电脑培训班去培训了一个月而已。刚开始电脑有毛病的时候总是要请教别人或者搬去修理。之后我哥就去买了几本书回来自学,努力的自己琢磨和照着书上的方法办事。当然,也浪费了不少的时间掌握,遇到什么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电脑毛病,他经常能够解决。有一次操作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不知所措,想要搬它去修理,我哥想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于是就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尝试了种.种方法,而我只有在一旁看的份。最后,电脑在我哥的手中复活了。我哥他在没有人能够指导他的状况下能够自学成功,此刻还开发出了软件,也是来自于他的努力和敢于实践呀!
49、不丢人,又没偷又没抢,职业不分贵贱,凭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养活家庭就是强者。
50、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便孟伟选择了做外卖员,但谁知道他的将来如何呢?普通的外卖员、高学历的外卖员,起点虽然相同,未来却未必相同。普通人可能只能做一个外卖小哥,但孟伟有可能凭借着自己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知识,走出一条不同的路来。只凭当下,我们不能做出定论。
51、对呀,我们的确就应像这样,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并结合自己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不是吗?古往今来,中外有多少着名科学家都像这样学习,实践,才取得了成功。例如:牛顿,他经过反复思考研究,结合书本上的知识与亲身实践得来的经验,进行创造,最后成功地创造出奇迹,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哥白尼,等伟大科学家都如此。
52、(知识与实践)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个人如果没有渊博的书本知识,那么,做起学问来,难免捉襟见肘,穷于应付。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凡事还应多实践,拿生活中的学问和书本上的知识相印证,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比较扎实,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53、看着小广告,直接用铲子去铲,发现只能铲掉一小部分,到了主要的地方便铲不开了,想两个不可分开的东西一样,紧紧的粘在一齐。
54、就比如说我们大家一起选举什么代表之类的时,我们应当根据每个人是实际来决定投谁,而不是别人选谁你就选谁,我们应当为自己所拥有的一票负责。
55、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讯先生尊为“史家之绝唱”。他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19岁时的一次全国大游历。
56、司马迁写到魏国的历史时,听说秦为了灭掉魏国,曾引黄河水来淹魏都城大梁。为了弄清史诗,他亲临大量,来到城墙上,爬高走低,寻找当年的痕迹,又找当地老人耐心调查,终于掌握了大量资料,证实当年秦国确实水淹大量,这才把这一史实记入《史记》。
57、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58、宋诗人陆游在教他儿子写诗时说:若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另一处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人们要注意深入现实,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能力须从实践中来。
59、 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
60、打工是什么?是一段煎熬的日子,是一段劳累的日子,是一段实践的日子。
61、(适用话题:学历学术、人生态度、尊重选择、遵从内心)
62、 第一步的合理性是:这样……雌花才能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方向准确就为后续研究铺垫了坚实的成功的基础!
63、“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64、点击图片,即可订阅作文素材备考系列之《高考作文多分热点素材(上)》。
65、 但这次回归的一个花絮是首次披露了袁先生在校成绩,结果出人意料。据报道,袁隆平1950年大一下期期末考试成绩单清楚地表明:袁隆平当时农学课程成绩并不很突出,反而英文成绩特别好,高达93分。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普通化学60分,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农场实习67分。他专业成绩在班上仅相当于中等。对此,西南大学教授、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表示,成绩并不代表实际能力,袁隆平自己也说过:“书本很重要,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都种不出水稻”。
66、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况(战国)
67、①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瞿秋白
68、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感想?请结合实际写一篇作文。
69、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况(战国)
70、 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上的。——布拉德利
7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过程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
72、算了一下我今天的账目,收入16元,支出20元,净支出4元。妈妈给我带了28元,所以我还剩24元。
73、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的著述,李时珍远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药和拜访有实际经验的人。他历尽千难万险,中草药药材丰富的崇山峻岭,都留下他的脚印。白天深山采药,晚上对每一颗药草,从产地、裁培到苗、茎、叶、根、花果以及形态气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
74、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德.费尔巴哈
75、不知道是就业环境的影响还是真的不好找工作,网上经常会看到,211名校学生送快递、985名校的学生做环卫工人……如果按照我们的正常逻辑,重点大学的学生再不好,放在各个企业找工作,应该也会很抢手呀,为什么他们不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却选择一些体力劳动的工作呢?
76、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对后世影响巨大,就连日本明治维新时的许多豪杰之士,都将其奉为圭臬。王阳明不仅在学术上贡献卓著,他还把自己的学问贯彻到实际事务当中,因而在军事上屡建奇功。他接连平定江西、两广盗乱及宁王叛乱,保了一方百姓平安,成为明王朝的中流砥柱。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而他一生的功业,也正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77、白天深山采药,晚上对每一颗药草,从产地、裁培到苗、茎、叶、根、花果以及形态气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