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6句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1、《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老子和孔子的经典对话:

2、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告诫人们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即: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却甘愿做天下的溪涧。《易·系辞下》所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即:尺蠖将自己的身躯尽量地弯曲,是为了伸展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生命。

3、虚才能不恋权位,该舍就舍,该去则去。“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

4、比如说,嘉靖皇帝说:“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浑,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那清过?长江黄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内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浑就偏废不用?”

5、天有好生之德,究竟是损还是益,关键是看对族群的和谐是否有利,对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否有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辈子的志业。

6、稿件内容:学术稿、评论稿、专题稿、人物稿、论文稿、读后感悟等均可。可以以道德经的发祥地---函谷关为依托,以弘扬国学文化为主题,介绍、论述道文化遗迹、道教人物、历史故事、介绍自己学习道德经的经验感悟等。

7、这句话非常精练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8、比如说,嘉靖皇帝说:“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浑,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那清过?长江黄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内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浑就偏废不用?”

9、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这六个“道”展示了人生的轨迹。也许有很多朋友会为此感到十分兴奋,似乎知道这六个“道”就已经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但是,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悟道是一生的事情,片刻都不能够放松,正如《中庸》里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如果我们修道,是为了人生成功的功利目标,就一定会遇到更加严重的问题。

10、第二个“道”为动词,指的是阐述、说明。接下来“非”指的是不是,“常”指的是正常。连起来前半句话的意思是“道”这种充满奥秘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向他人阐述的,若是能说明出来,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了。

11、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及个人简介或摄影者姓名。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录入《函谷研道》杂志一并发表。

1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13、这个“己立”,并非由自己乱来,而是有一个天命在,这个天命就是“善”。“己立”所立的根基,就是德,就是善。

14、这个“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大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之外的非人为的生命与物质世界,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

1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16、天地的运行是最接近于“自然”的,鱼在水里游,鸟在天空飞,花开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时运行…天地万物似乎都接受一个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鱼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天上飞?鸟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水里游?夏天不会跑到冬天后面去,秋天不会取代春天的位置…

17、但人不一样,人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他想上天入地,他想支配世界,他甚至想成为自己的上帝。

18、做人,要懂得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月未圆”是最佳境界,也是最智慧的处世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有福不可享受殆尽,有势力不可依仗殆尽,凡事多留有余地,才能避免招致老天的妒忌,最后保全更多福气。

19、投稿人应确保稿件的合法性,并对稿件拥有版权,文责自负.

20、好与坏,善与恶,只是人类社会仁义道德的产物,但是在天地之间并不存在。所以说,我们做事情不要寄希望于天地,而是要自求多福,然后多去顺从天地之道,顺应自然,而不可逆天而为,即老子所说的“动善时”!

21、上善若水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善字。善,我们理解为是善良。老子说善良的人就像是水一样,具有高尚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一句话,因为我们善良,所以品德高尚,也符合道德经的主题。

22、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贫富,而在于认知层次的不同,即思想境界的不同!

23、天下的圣人、宗教家都是一致的,他们告诉人类的真理只有一个,积德行善才会获吉,才会有福。

24、善良的人其实和水是差不多的,可以包容万物,包容万物的同时还不去与之相争。所以这一句最接近于道德经中的“道”了。善良的人,心胸善于保持着冷静,这是最为难得可贵的了。

25、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26、天下的圣人、宗教家都是一致的,他们告诉人类的真理只有一个,积德行善才会获吉,才会有福。

27、人取法地,就不能取法天和道吗?唐代学者李约《道德经新解》的读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8、“道法自然”是说,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东西。道也没有什么可取法的对象,因为万物都在道里面。

29、“道法自然”是说,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东西。道也没有什么可取法的对象,因为万物都在道里面。

30、回复数字 119 观赏《太极武当》纪录片8-9集

31、老子说:“大河之水能够倒流吗?大河之水是不能够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动乱产生于人心,而人心是变化莫测的,天下动乱之所以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正说明这休止动乱人力难以启及的道理。

32、名可名,非常名。类比第一句的解析方法,第一个“名”为名词,指的是道的名字;第二“名”为动词,指的是命名。连起来后半句话的意思是“道”这种奥秘的东西是无法简单命名的,若是能直接命名出来,那就不是最初理解的“道”了。

33、人取法地,就不能取法天和道吗?唐代学者李约《道德经新解》的读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给你做多少事,你给我多少钱,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一切是如此的短视和虚浮。

35、释义: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6、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37、老子这句话是说:“一切事物,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有时获益反而是受损。”

38、都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当一些事情当回事了,太在意事情的结果,如果结果如我们所愿,那就还好,如果不如我们所愿,那很多人就放不下,总是纠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39、人只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学习悟透很多道理,深刻体会大自然的奥秘。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说:我们要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4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1、释义: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42、孔子与老子论道,老子问:“听说你喜欢周礼,为什么呢?”

43、老子在《道德经》第58章中说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说明了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这句话更是说明了: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44、这句话非常精练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5、虚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占有。《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无,实若虚。”有的好像没有,实在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46、人们常说“苍天有眼”、“皇天不负有心人”,说得好像老天是有仁爱之心一样。其中,这些都是人类的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特别是儒家学者强加给老天的,用来驾驭普通老百姓的。

47、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8、这句话说出了人生中的喜怒无常,也说出了人生因为一些事情而悲欢不定。

49、同理,圣人要领导老百姓,必须用言辞对老百姓表示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做人,遇事谦退无争,厚德载物,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所以说,谦虚做人是一种大智慧,我们要好好领悟。

50、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所说的第二宝“节俭”不仅可以“俭以养德”,还可以“节俭生福”,因为德行好了,勤俭持家,开源节流,才能让福气越聚越多,细水长流。

51、纵观历史的许多帝王将相,他们大都是从苦难中、从弱小中成长而来的。弱者,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很糟糕。唯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苦尽甘来,享受狂风暴雨后的成功与喜悦!

52、有时候我们感觉到自己活得很累,活得很痛苦,那是为什么呢?

53、中国古人更看重整体的平衡和长久的和谐。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阳长阴消,阴进阳退。问题的关键不是阳占多少、阴占多少才合适,而是阴阳平衡才最符合天地之道。

54、说到“德”,我们会联想到“道德”“品德”“美德”这样一些词汇;如果再往深处问一下,这些所谓的“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的“德”,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用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生育万物的源头和隐藏在万物中的规律,就叫“道”;知道了这样一个源头,明白了万物中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道”在外,是客观规律;“道”若入心,并驱动行动,就是有“德”。

55、大道生育了万物,万物又成了呈现大道的载体和形式。圣人告诉我们:格物即能致知,也就是通过理解万物的客观规律,来了悟大道的存在与规律。若是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等同于掌握了天地间万物的一把总钥匙。

56、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给你做多少事,你给我多少钱,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一切是如此的短视和虚浮。

5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喧嚣的尘世间,能否保留一方心灵的净土呢?《道德经》绝对开卷有益,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已是受益终生。

58、老子《道德经》第十章又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番话也是在告诫人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是最有利的。所以说,做人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把握好一个度量,记住“俭生福”的道理,才能多生出福气。

59、人类自诩为一种高级动物,大脑十分发达,又发展出了远远高于其他动物的文明,让我们觉得自己就在食物链的顶端,很骄傲,也很傲慢。但在面对自然界的一些运动时,如地震和海啸,我们的骄傲和傲慢又会被打个粉碎,忽然之间又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60、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大道是外部的客观规律;悟道,就是让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外部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可是我们的主观却不是这样运作的,我们主观最典型的运作方式是:把有限的知识当成真理,把个人的认识当成普遍真理,把有限的经验变成永恒的真理。这当然就会出错,比如,我们平时想事,肯定是在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平时说话,肯定是在说“我认为”“我以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的“主观”在说话。

61、看待人生挫折和磨难,要正反面去考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痛苦和挫折,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成功的垫脚石。因此,我们若是想笑到最后,成为强者,就要忍耐得住眼前的苦难,正所谓是“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以及“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

62、你想守住刚猛,刚则易折,你想守住财富,富不过三代,你想保住权力,新生一代早就等不及了。

63、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佛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也认为“静能生慧”。总而言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64、天地的运行是最接近于“自然”的,鱼在水里游,鸟在天空飞,花开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时运行…天地万物似乎都接受一个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鱼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天上飞?鸟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水里游?夏天不会跑到冬天后面去,秋天不会取代春天的位置…

65、世上再难做的事情,也有它好做的时候,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做天下大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所以做大事、难事,成就大业都是从最简单的时机,从小事做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