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9句关于读书的诗句古诗四句


关于读书的诗句古诗四句

1、民国年间,湖北崇阳有儒医熊伯伊酷爱读书,博学多才。他不仅妙手回春。而且能诗善文。熊伯伊曾作《四季读书歌》一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歌曰: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孟郊《劝学》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5、举一而反闻一而知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6、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7、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8、(2)秋“叶”:             。

9、古籍《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10、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11、--唐·王勃◇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三国·魏·曹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2、(1)秋“霜”:             。

1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自唐·王翰·凉州词)

14、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__于鹄《题邻居》

15、后两句则改直接劝诫为间接劝诫。诗人选取了两个富于典型意义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了光阴的迅捷、易逝,渲染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意义。未觉句是用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的典故。“秋声”语出自欧阳修的《秋声赋》,指黯淡、萧条、凄凉的景色和悲愁的情绪。春梦未觉而秋声已到,阶前已是一种秋风飒飒,树叶飘零,“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萧索景象。作者以“秋声”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光阴蹉跎的后果,从反面间接地启示人们:光阴易逝,蹉跎日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17、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8、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的诗句“             ”,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19、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20、阳光照在堂外的栏杆,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的文章。不要蹉跎岁月,人生只有读书是最好的事。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1、68: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2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3、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25、而大思想家朱熹认为是:“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26、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27、根据“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写出至少4句相关的诗句。

28、首联,诗人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将心灵比喻成苗子,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没有得到滋养,人心就不能成长。

29、叠字诗是指诗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诗各句都用叠字组成,既能增加语言的音节感,又能增进情感的强烈度。此诗便因叠字的运用,将离别的悲哀、相思的苦痛刻入人心,读来和谐回荡。

30、41: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31、2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2、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宋应星

33、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34、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

37、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8、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