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88句诸葛亮借箭


诸葛亮借箭

1、   周瑜让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2、到了曹营附近,诸葛亮令船队一字排开并擂鼓呐喊。曹操闻报令千万弓弩手万箭齐发,以击退敌军。到了浓雾消散,诸葛亮才下令返回。此时,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插满十万支箭,诸葛亮以其过人的智谋使周瑜的阴谋破产。

3、草船借箭的最后,孔明都说了什么,对谁说的?

4、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并请诸葛亮一起议事。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时,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

5、他能够早已算好需要多少船只和多少草把子,所以会不多不少载来十万多只箭。

6、   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江面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命令士兵把二十只船用绳子连在一起,向江北进发。

7、到了宋代,随着市井生活的发展,兴起了话本这种文学形式。她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以人们日常的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穿插一些古典诗词。其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在后世发展为说书艺术。话本的内容上也多有历史演义故事,自然也少不了三国。而且三国在当时就得到了民众的欢迎,苏轼就说过“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描绘了人们听三国的场景。

8、每艘船上要30个市民船上还要用清路报好,再把1000多说稻草绑在看到两面,我自有用处不过,你可不能。

9、   二十只船上所有的稻草人都密密麻麻插满了箭。太阳出来了,浓雾散去,诸葛亮下令回去。

10、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11、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要给他一个下马威,于是将计就计,马上要开战,军中却没有箭,将造十万支箭的事交给诸葛亮来办,如果不能办成必将受到军法处罚。

12、   葛诸亮鲁肃向借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船上都用青布遮盖,两边插上一千多个稻草人,鲁肃按照诸葛亮的吩咐做好准备。(诸葛亮借箭)。

13、   曹操的谋士蒋干,字子翼,是周瑜的同学,他自荐去江东说服周瑜投降。

14、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15、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16、孙权没有想到借箭,但将船换一面受箭,说明孙仲谋脑瓜好使,这事本身也挺有意思。

17、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18、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19、不久,令狐潮和叛军李怀仙等合兵四万进攻雍丘。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张巡从容组织抵抗。双方血战两个多月,叛军付出了极大伤亡,仍无法攻陷雍丘。但守城部队也由于长久作战用光了箭矢,严重影响守城战斗。张巡对此苦思冥想了很久,仍拿不出解决方案。一天,他到军中视察,看到一兵士正躺在稻草上休息。他走到兵士跟前,那名兵士吓得站了起来。此时,张巡的眼光从稻草上一扫而过,顿时灵光一闪,心中已有了主意。他立即命兵士扎了一千多个草人,并给草人穿上黑衣,系上绳子。到了晚上,在张巡的指挥下,城头上鼓声大作,兵士缓缓地将草人从城墙上放下去。这时,叛军大营的巡哨士兵发现城墙上有异常,马上报告了令狐潮。令狐潮出营察看,他借着月光望去,果见有不少唐军从城头沿着绳索而下,由此判定张巡乘夜袭营,于是下令弓弩手万箭齐发。城上的唐军士兵不断地把草人放下又拉上,如此这般一直到天亮。此时,令狐潮才发现“唐军”原来是稻草人,只好下令停止射箭,带着白白浪费十万支箭的悔恨回到营中。

20、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21、今天,我们就要讲述《三国演义》中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故事——“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发生在赤壁之战事情最经典的故事之一。赤壁战争前夕,曹操统帅大军要占领荆州,还要征服东吴,而刘备和孙权建立的短暂的联盟,联手抵挡曹魏。

22、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在《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等篇章都是描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3、(后人有诗称赞诸葛亮,这样说道:“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4、终于用反间计杀了蔡瑁张允后非常得以让鲁肃去问问诸葛亮是否看出来自己这条气门。

25、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26、诸葛亮利用天气(有雾),又击鼓迷惑敌人,让其放箭,用草船來借箭,以充军需,何罪之有?!成功的战例,应发军功章。

27、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

28、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理,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29、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30、(载着满满箭只的)船到岸时,周瑜派遣了五百名士兵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请他们到船上去取箭,箭足足有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营中作为储备。

31、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32、   曹操听说孙权与刘备联合共同对付自己,非常生气。曹操便命蔡瑁、张允立水寨,每天训练水军,与东吴作战。

33、像诸葛亮告辞后,就打算回去住过两救助鲁肃说,希望您该大嘟。嘟

34、   周瑜听说,出帐迎接,说:“先生神机妙算,令人敬佩。”

35、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无不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叹服,以致不少人几百年来大都认为历史上确有其事,对其深信不疑。然而这个只是罗贯中的创作,在三国历史上并无此事。不过“草船借箭”故事的形成,也并非空穴来风,有些类似的情节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只不过时间、空间与人物不同而已。

36、面前别说我猜到了这件事,我怕固定西环路既要又要害我鲁肃答应了诸葛亮之后,回去见了猪鱼吧诸葛亮。

37、   曹军将士以为是东吴的兵打过来了,命令弓箭手全部向江上射箭。箭如雨下,全部射在稻草人上。

38、这篇课文用词精妙之处也有很多。其中“收船急回”这个词高度概括了孔明一行人凯旋而归的过程,作者把扬帆、开船、收箭等一系列事概括为“收船”;把船在江上飞速行驶又定为“急回”。这足够让普通人写上大半页纸的事,作者竟以四字高度浓缩且不伤本意。另外,这个“急”字也用得十分精妙,既与前文诸葛亮和鲁肃悠闲自在地喝酒形成了鲜明对比,又体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因为诸葛亮知道,天亮雾散,曹操定会派兵来应战,那时想跑就麻烦了。“急”字还与下文的“船轻水急”形成照应,因为船很轻,水流的也很急,所以才能“急回”。这时,我不禁既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拍案叫绝,又为作者精准的表达力赞叹不已。

39、否则我就死定了鲁肃虽然不明白诸葛亮的用意,但还是答应了下来,他回来讲,茱萸报告的时候也没提诸葛亮,借船的是暗地里,却把诸葛亮。

40、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41、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箭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42、周瑜,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诸葛亮就找鲁肃帮忙,搞来20条船,以及几百士兵,数千草靶子。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43、诸葛亮一见,鲁肃就像鲁出贺雪路粗莽问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说大都

44、一开始我不太确定那是蘑菇,还以为是地上的一张蓝色糖纸。它真的好蓝好蓝啊!

45、其实在三国时期真的有用船借箭的事,但其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且在时间上(提前了五年)、空间上(从皖南地区移到赤壁)及事件发展过程上都有极大差异。据裴松之注《三国·吴书·吴主传》上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交战于濡须,一天“(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一面受箭,箭钧船平,乃还。”(引自《魏略》)。这是三国时期以船借箭的历史记载,但很显然,孙权并非预先规划“借箭”之事,只是他审时度势,跟战场变化而采取的策略,才有了“草船借箭”故事的雏形。

46、“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

47、埋怨他说,我告诉你,也别,把我看破大嘟噜反间计的是告诉他,你到底还是说了。

48、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49、经过:诸葛亮在船上扎满稻草人,在雾天故意靠近曹营,曹军误以为是来袭,纷纷射箭,而后被诸葛亮的稻草人将箭带回了自己大营。

50、写一写回目的特征,以及回目在我们阅读小说时有哪些作用?

51、从孙权“以船借箭”的历史,到宋元话本周瑜的借箭,再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历史故事在民间演变的方式,有些普通的历史事件,经过民间流传,文人加工。移花接木插入一些精彩的历史故事,使演义情节更加生动,人物更加丰满,从而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同时也能看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各种古典名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是四大名著等大作长盛不衰,得到古今中外人们喜爱的重要因素。

52、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

53、只是无论是历史上的孙权还是宋元话本里的周瑜,虽然都用船从曹操那里借箭,但很显然并没有出现草人的情节。草人的出现,或许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一场惨烈战争中,草人借箭的情节所受到的启发有关。

54、曹操听见过身后果然怕有埋伏,不敢出兵,只让余静毛借在林水军在营寨李凤娟。

55、曹军集中"火力",没少用"子弹",看来是下了狠劲儿。孙权没有借箭的意思,也没说是草船,只是察看敌情。孙权船的一侧中箭太多,有些倾斜,将要翻船。孙权急中生智将船调个头,让另一面也受箭,两面挨打,求个平衡。结果平安无事回到营寨。

56、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57、结果:诸葛亮用借箭的妙计对付周瑜的暗算,使周瑜自叹不如。

58、   到了五更时分,船已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叫军士把船“一”字排开,然后命令军士擂鼓呐喊。

59、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60、现在我大哥要害我3天那怎么可能造好10万之间

61、士兵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一面04斌回国从等曹操知道了真相准备追击的时候,诸葛亮的。

62、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63、鲁肃刚刚看见周瑜,就详细地跟他讲述了孔明取箭之事。周瑜非常吃惊,十分感慨,他叹了一口气说:“孔明神机妙算,我比不上他!”

64、收到命令的士兵万箭齐发向那20条船射箭,因为船上放满了干草,所以射来的箭全部都嵌在了干草上,然后诸葛亮下令换个方向,刚才是船头东船尾西,现在是船头西船尾东,不一会儿船的另外一面也射满了箭。

65、诸葛亮将装满干草的20条船用绳索连成一条,然后往北方开去,当时江面上雾气很大,伸手不见五指只能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个轮廓。

66、十万支箭自然不是小事,如何造十万支箭其实诸葛亮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敢立下军令状的。

67、船在长江上顺着水流朝北驶去,而那面恰好是曹操的阵营,快靠近曹军的时候诸葛亮下令将20条船按照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的方式一一排好,然后让那600个士兵一边敲鼓一边呐喊,曹军的水军派出弓箭手对着诸葛亮他们的大军开始射箭。

68、孙权手下,有一位名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周瑜故意找茬,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69、话说唐天宝十四载,唐蕃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各地官军落荒而逃。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的张巡并没有随大多数官军逃走,而是率军前往雍丘县(今河南杞县)拒敌。此时,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的企图被当地吏民得知,他们趁令狐潮出城之机,紧闭城门,拒其入城。张巡遂率千余将士据城坚守。

70、周瑜又说明了相反和我一样,但现在我们缺少攻坚,还请先生在10天内。

71、嘟嘟用反间计杀了蔡瑁张允,难道不值得庆贺吗?

72、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一段,是最能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这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可是,真实的草船借箭并不是这样。

73、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支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

74、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

75、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76、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

77、《草船借箭》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和足智多谋。

78、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79、文中的场面描写不仅十分精彩,还隐含了许多言外之意。例如:“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这句话把长江之中的雾气之大描写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另外,这句话还反衬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比如说文中的“箭如雨发”,简单四个字把射出的箭比作像雨一样多,一样密集,更让读者脑子里放映出这样一个画面:在大雾中,曹军射出了无数支箭在南军的草人上。让人不由得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因为他知晓曹操的性格:小心谨慎,不敢贸然出兵,所以他才敢到曹营借箭,并与鲁肃在船中饮酒取乐。而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了曹军当时的兵力强大富足。

80、几天后的晚上,叛军又看到唐军沿绳索而下,有了上次教训的叛军认定此乃张巡故计重施,遂笑而不备。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这次,张巡命五百兵士从城头顺绳索而下,乘敌不备杀向敌营。叛军大营顿时大乱,士兵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毁营寨,率军撤退十余里,雍丘之围暂时得到了缓解。

81、课文中血肉丰满的人物性格是通过精炼传神的对话描写反映出来的。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性格特点。

82、还得靠你就录入,说是你自己答应的,我怎么就你

83、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84、说的是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带兵南下进攻东吴的濡须(安徽无为东南),孙曹两军隔长江相持了一个多月,也没分出个胜负。这天,孙权亲自坐着条大船来到江面观察曹军的动向,结果挨了一顿猛箭,差点儿把船给弄翻了。

85、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

86、周瑜一派鲁肃去看看诸葛亮到底有什么打算?诸葛亮见鲁肃又来了。

87、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