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8句王阳明心学全书听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听书

1、这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才成为中今中外,由普通走向杰出的一道天堑。

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

3、        《王阳明全书》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4、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5、百年老店瑞蚨祥,在一次大火中烧毁了所有账本,掌门人决定:凡瑞蚨祥欠的账一律奉还,凡欠瑞蚨祥的账一笔勾销。这便是“小商求利,大商谋道”。

6、在这个音频里,我分四课来讲述阳明心学的俗世智慧。

7、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9、可以看看岳麓书社的《传习录》,有原文、注解和翻译,入门比较好。

10、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11、中篇选取了二百多条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立志由心,量力而行”“持纯粹心,做至诚人”“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

12、《大学问》(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传习录》(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答顾东桥书》、《答友人问》、《语录》

13、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14、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传习录》

15、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著名的王阳明天泉证道“四句教”,既是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也是阳明心学的根本教义。我特别喜欢,由衷推崇。

16、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17、真正厉害的人,更能容得下别人。别人弱势,不轻视;别人成功,不眼红。

18、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9、《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20、所谓“不善念”“私念”是与生倶来的本性,是不能尽克的,只能约控。细揆人之初始,婴儿待乳,不果则哭闹不止;心喜一物,必手持把攥方宁,所谓“喜怒哀乐”,皆以“私念”贯之,此即人之“私欲”“私念”,乃人之本性所具,非为外力加持。此本性之“欲”,岂可尽克?如私欲果能尽克,则无人类矣!孔子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其“克己”之意只是克制本身欲望,而回归道德秩序,则天下无忧,岂是“尽克”之义?岂能尽克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存道德,控人欲而已,又岂能尽灭人欲?而王阳明言“克己须要扫清廓除,一毫不存方是……”;“将这不善念彻底克掉,不使之有私毫不善念存在”,此意即克尽人之本性之“私念”,又岂能如其意?

21、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22、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23、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

24、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传习录》

25、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26、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27、不抬高自己,亦不贬低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8、    曾国藩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他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日本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

29、心外无物,这儿的物并非我们一般实际意义里的客观现实,反而是心有行为主体——人参加在其中的事,如事亲、治民、恋人这些,这种事儿离不了人参加,也就离不了人的心,所以说心外无物。王阳明举了一个知名的案例,他说道山间花卉而开摇架,但如果离开人良心,他们也就没存在的价值了。这种客观现实的实际意义是人所给予的,离开人的内心、人良心,事情也就没存在的价值了。

30、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31、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为历代儒客推崇。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2、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他认为,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二者不能分离,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知行关系,实际上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他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真正拥有良知;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如果说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人们只有通过知行合才会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王阳明自己就是知行合一最好的榜样。凭借知行合他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他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他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3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34、应对天地万物,人若能条件刺激般地明确他在实际条件下是好的或坏的,那便是人之本然之良心。小羚羊见了妈妈就去亲密,见了狮子座就跑,因为他清楚地了解,狮子是亲密不可的。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心”。应对具体事物,取其有利的物品,除掉有危害的物品,便是知至。农户给禾苗上肥,那就是“行善”,拔出杂草和稗子,那就是“去恶”,这就是“行善去恶是知至”。

35、就如树上的果子,良心是蒂,蒂坏了,果子也就掉了。

36、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7、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

38、让孩子学会控制负面情绪,他就已经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39、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40、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41、《知行合一》是一本叙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传记。全传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扩展资料:王阳明的主要成就:

42、   5个世纪前的王阳明,为何一直如此备受推崇?为何能成为众多伟人、豪杰的精神导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阳明心学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43、    而对于正在致力于学习心理学的我,此刻还有另外一番感受。凝聚东方古老智慧、拥有500年悠久历史的心学,与来自西方仅有100余年的心理学,竟然如此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可谓殊途同归。心学与心理学,都是研究人性和人心的学问。心学讲的是大道理,心理学提供的是方法和技术;心学讲的是大趋势,心理学重细节分析;心学用个人感悟、实践经验来验证,而心理学用实验和数据来验证。

44、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45、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46、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47、王阳明认为,吾心便是理,便是世界本体,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事物变化的归宿。他说,天地间诸事万物,举凡伦理纲常,言行举止,成败荣辱,无一不根于吾心而森严毕具。他强调,“理”从自己本心体认,不假外求始得。这是他主观唯心思想的表达。“理”不是向外求而来,不是在实践中而来,而是人的本心产生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既如此,“道理”不用外求,外学,只在人的本心就能产生,为何王阳明在“戒子书”里,告戒儿子要“勤读书”,求知识要向外求,而非学习“心学”,用心学的本心体认,学知识“不假外求”,只求本心?一方面,认为心之本体就产生道理,知识,学习知识“不假外求”,只求本心即可;另一方面,为何又要求儿子学知识要“勤读书”,相外求?此非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