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38句白居易的诗特点
白居易的诗特点
1、晚唐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等.绮丽柔糜,晦涩难懂.
2、白居易的诗歌主要有三类。讽喻诗以说理和议论为主,以补察时政为目的;闲适诗讲求“独善其身”,多写生活见闻与内心感受;“感伤类”长篇叙事诗书写历史或现实题材,富有抒情意味。总之,这些诗作都具有世俗化、通俗化的特点。
3、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4、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飘逸二字难概括其同时期风格出蜀前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风格比较明显;入长安受挫折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充满忧国忧民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衰怨悲痛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悲壮
5、白居易的叙事诗不只是叙事,而且有抒情,如果说杜甫是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的话,那么白居易可以说是以叙事为主结合抒情。《秦中吟序》说:“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伤唐衢》中说他的诗是“一吟悲一事”。可见他并不是不动感情地纯客观地叙事。他很重视感情的作用,他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验之于诗,他那些成功的作品,也莫不在叙事中流露着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慨。(白居易的诗特点)。
6、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7、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8、《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白醪充夜酌,红粟备晨炊。”白醪即白酒,但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白酒,而是以米酿制的酒酿。
9、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10、(福利):34所院校文学考研真题打包免费送!
11、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
12、通俗性。他的诗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琅琅上口。(白居易的诗特点)。
13、其一是作为“兼济”工具的讽谕诗,其二是则是反映自己“独善”心志的闲适诗。并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与元稹的散文,在唐朝、五代曾享有盛名,当时文誉尚在韩愈之上。
14、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例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中既有“行人”出征时的记叙,又有“道旁过者”与“行人”的问答,也有“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读后真能摧人肝肠。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既有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15、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16、|个人作品————————————————————
17、《西楼喜雪命宴》:“银榼携桑落,金炉上丽谯。”《刘苏州寄酿酒糯米》:“柳枝谩蹋试双袖,桑落初香尝一杯。金屑醅浓吴米酿,银泥衫稳越娃裁。舞时已觉愁眉展,醉后仍教笑口开。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齐民要术》卷七云:“十月桑落初冻则收水酿者为上时,春酒正月晦日收水为中时。”
18、有唐以来的时代审美出现了由雅入俗的变化,与之相应,文学也渐趋世俗化。白居易就是诗歌领域这种趋向的代表。“乐天之作新乐府,乃用毛诗,乐府古诗,及杜少陵诗之体制,改进当时民间之歌谣”(陈寅恪)。其作品远接《诗经》“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近承杜甫诗歌重时事、尚通俗的一面,“务言人所共欲言”,事实上是一种开拓和创新。白居易诗作虽有明显的政治指向,但依然不失对现实的关怀与热情,且通俗易懂、妇孺皆知,故而出现了元和以后“学浅切于白居易”的文坛风气。
19、首先是日常琐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字字句句皆是“称心而出”;其次是记游写景,如《大林寺桃花》《钱塘湖春行》,具有“逸韵谐奇”的散文化特征;再次是说理议论,多表达出世之意,较好的如《效陶潜体十六首》,比陶诗多一层亮色,富有理趣。这些诗作具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
20、叙事性。白诗多以叙事性手法来给我们讲故事。其代表作还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21、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22、20考研古代文学强化课开始报名!花1年的钱,听两年的课!
23、写实性。通观白诗,多数用写实的手法来说事和塑造人物。他的笔下人物多数有相同的命运,而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特别是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都具有各自特色或者说特点,都具有典型形象的含义。
24、(福利)20古代文学考研百余所院校信息汇总
25、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26、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魏风·伐檀》
27、《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炉烟凝麝气,酒色注鹅黄。”鹅黄为汉州名酒,唐置汉州,后改名广汉。
28、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飘逸二字难概括其同时期风格出蜀前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风格比较明显;入长安受挫折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充满忧国忧民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衰怨悲痛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悲壮
2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30、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1、冠以酿者姓氏之酒,如仇家酒。《东南行一百韵》:“软美仇家酒,幽闲葛氏姝。”《重到城七绝句•仇家酒》:“年年老去欢情少,处处春来感事深。时到仇家非爱酒,醉时心胜醒时心。”仇家酒,当为一仇姓人家所酿之美酒,详情待考。
32、在创作理念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即利用诗歌惩恶劝善,补察时政,移风易俗。其作诗标准为: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追求真实、浅切和入乐效果。这种观点展现了诗人对时事的关怀与世俗化倾向,同时又带着明显的政治意味和现实功利色彩,重说理议论而轻视形象,且不免狭隘单一。
33、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34、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5、白居易的诗非常的通俗易懂,并且还十分写实,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占有非常大的地位,有这非常深度影响力。同时,他还指出的标准:诗歌既要真实可信,又要通俗易懂,还要能够被百姓歌唱起来,要具有童谣色彩。《琵琶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琵琶行》既通俗易懂,又让人感觉非常的真实,今天我们还能将它改编成歌曲,这首歌曲也能让广大年轻人接受,去聆听,去感受。
36、《早饮湖州酒寄崔使君》:“一榼扶头酒,泓澄泻玉壶。十分蘸甲酌,潋艳满银盂。”
37、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