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4句韩愈简介20字
韩愈简介20字
1、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韩愈简介20字)。
2、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3、韩家庄现存“维泫水之名儒实昌黎之后裔”碑刻近景
4、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5、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并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
6、遇汝从嫂丧来葬:韩愈嫂子郑氏卒于元贞元九年(793年),韩愈有《祭郑夫人文》。贞元十一年,韩愈往河阳祖坟扫墓,与奉其母郑氏灵柩来河阳安葬的十二郎相遇。
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8、在相隔18年后,“泫氏西常庄韩氏昌黎望族也”墓表文字,与韩家庄村的“维泫水之名儒,实昌黎之后裔”碑刻先后被发现,能否进一步佐证了“有一支韩愈后裔生活在高平”的说法?
9、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知音者诚希》,便出自于韩愈之手,是他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据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年),韩愈与孟郊、李翱相聚汴州,期间他们讲文论道、诗酒酬唱,但因孟郊不得不离汴南归,而韩愈不忍离别,便写下了这首诗,道出了一种知音难寻,依依惜别之情。
10、这个月孟州太牛了!连获多个荣誉称号,快要飞上天了~
11、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51!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12、五帝与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这些事情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同样是人类的智慧。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实行远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象怪人们在冬天穿皮衣:“为什么你不穿简便的葛衣呢”或者怪人们饿了要吃饭:“为什么不光喝水,岂不简单得多!”《礼记》说:“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可见古人所谓正心和诚意,都是为了要有所作为。如今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灭绝天性,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上当作君上,做百姓的不做他们该做的事。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论语》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国的没有君主。”《诗经》说:“夷狄应当攻击,荆舒应当惩罚。”如今,却尊崇夷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
13、古时候,人民的灾害很多。有圣人出来,才教给人民以相生相养的生活方法,做他们的君王或老师。驱走那些蛇虫禽兽,把人们安顿在中原。天冷就教他们做衣裳,饿了就教他们种庄稼。栖息在树木上容易掉下来,住在洞穴里容易生病,于是就教导他们建造房屋。又教导他们做工匠,供应人民的生活用具;教导他们经营商业,调剂货物有无;发明医药,以拯救那些短命而死的人;制定葬埋祭祀的制度,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恩爱感情;制定礼节,以分别尊卑秩序;制作音乐,以宣泄人们心中的郁闷;制定政令,以督促那些怠惰懒散的人;制定刑罚,以铲除那些强暴之徒。因为有人弄虚作假,于是又制作符节、印玺、斗斛、秤尺,作为凭信。因为有争夺抢劫的事,于是设置了城池、盔甲、兵器来守卫家国。总之,灾害来了就设法防备;祸患将要发生,就及早预防。如今道家却说:“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停止。只要砸烂斗斛、折断秤尺,人民就不会争夺了。”唉!这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话罢了。如果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没有羽毛鳞甲以适应严寒酷暑,也没有强硬的爪牙来夺取食物。
14、“维泫水之名儒,实昌黎之后裔。”在牛月林的指点下,记者在一通石碑上看到了与韩愈相关的文字。这通用楷书雕刻的石碑落款为:“庚寅夏月,耐亭”。其他用行草、楷书、隶书、篆体书写的石碑均无确切纪年,分别刻有“秋湘”“耐亭”“次山”等落款及方印。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16、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17、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18、2003年,得知在韩家庄发现六通石碑后,晋城市考古专家裴池善专程前往韩家庄实地考察。在细细阅读石碑碑文后,裴池善在石碑的字里行间未现人的名号。“从碑文所述内容,及酷似墓地牌坊之类建筑所用碑型来看,六通石碑绝非普通人家所能享用之规模等级,当是出自有头面的大人物之墓。”他说。
19、顺“八”字形古街道来到村口,正北是一片梨园,园内韩氏家族墓地坐西朝东。
20、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21、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22、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3、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24、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5、作者简介:冯巧英河北清河人,196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山西浑源师范教师,山西朔县师范教师,山西雁北师专教师、学报主编,山西太原大学古典文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潜心研究佛学典籍多年,如今,仍致力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笔耕不辍。主要著述有:《昙鸾集注释》、《安乐集》注绎、《清凉三传》注释、《永明延寿大传》。主編《山西佛道摭存》等古文史及佛学论文多篇。是一位秉性耿直、博学多才、低调朴实、治学严谨的女中豪杰。
26、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27、最后四句写的是自己的抱负,说自己是个从异乡而来的浓眉书生,就算我现在只是垂翅的鸟儿,但有了你们二位鸿雁的赏识,他日我小蛇也能成为大龙,表达了诗人的自信和抱负。
28、注释(1)宜:合宜。《礼记·中庸》:“义者,宜也。”(2)之:往。(3)煦煦(xǔ许):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4)孑孑(jié洁):琐屑细小的样子。(5)黄老:汉初道家学派,把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共同尊为道家始祖。(6)杨: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墨: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薄葬”。《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7)污(wū污):污蔑,诋毁。(8)诞:荒诞。自小:自己轻视自己。(9)云尔:语助词,相当于“等等”。关于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孔子家语·观周》都有记载。(10)四:指士、农、工、商四类。(11)六:指士、农、工、商,加上和尚、道士。(12)资:依靠。焉:代词,指做生意。(13)宫室:泛指房屋。(14)宣:宣泄。湮(yān烟)郁:郁闷。(15)强梗:强暴之徒。(16)符:古代一种凭证,以竹、木、玉、铜等制成,刻有文字,双方各执一半,合以验真伪。玺(xī西):玉制的印章。斗斛:量器。权衡:秤锤及秤杆。(17)以上几句语出《庄子·胠箧》。《老子》也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8)其:指佛家。(19)而:尔,你。下同。(20)“清净寂灭”:佛家以离开一切恶行烦扰为清净。《俱舍论》卷十六:“诸身语意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寂灭:梵语“湼盘”的意译。指本体寂静,离一切诸相(现实世界)。《无量寿经》:“超出世间,深乐寂灭。”(21)三代:指夏、商、周三朝。黜(chù处)贬斥。(22)其:指道家。(23)传(zhuàn撰):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称“传”。这里的引文出自《礼记·大学》。(24)天常:天性。(25)夷:中国古代汉族对其他民族的通称。(26)进:同化。(27)经:指儒家经典。二句出自《论语·八佾》。(28)引文见《诗经·鲁颂·閟宫》。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膺:攻伐。荆舒:古代指东南方的少数民族。(29)几何:差不多。胥:沦落。(30)郊:郊祀,祭天。假:通“格”,到。(31)庙:祭祖。(32)文:周文王姬昌。武: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孟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孔子再传弟子,被后来的儒家称为“亚圣”。(33)荀: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末年思想家、教育家。扬:扬雄(约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34)庐:这里作动词。其居:指佛寺、道观。(35)鳏(guān关):老而无妻。独:老而无子。(36)庶乎:差不多、大概。
29、与村口正对的碾坊内,一盘石碾、石磨各放东、西。由马房窗户探头向内观瞧,屋顶已塌落的屋内,破败不堪,只有约4米长的喂牲口的石槽依然完好地摆放屋中。从这些遗留的建筑设施不难想象,当年韩家的商运繁忙非常,是富甲一方的名门大户。
30、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代表作有《孟浩然集》《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
3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32、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3、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34、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35、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龚自珍龚自珍
36、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7、相对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雪》等诗来说,《知音者诚希》并不出名,甚至可以说是很冷门,但这首诗却以短短20字,便把惜别之情写得感人肺腑,极富感染力。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韩愈的这首诗《知音者诚希》:
38、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39、韩家庄现存“维泫水之名儒实昌黎之后裔”碑刻
40、“带水襟山羡此日龙盘凤翥,钟英毓秀待他年子桂孙兰。”在墓地两侧的沙石质立柱上,一幅对仗工整的阳刻楹联格外引人注目。距立柱不远处,有一通龙首石碑:“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锡类推恩,朝廷之大典,奉公效职,臣子之常□。尔捐职布政司经历加二级。韩承志,赋质纯良,持身恪谨。既服官而奏绩,行报国之抒诚。襄事维勤,新纶寓贲。兹以尔克襄王事,授尔为奉直大夫,锡之诰命。於戏,宏敷章服之荣,用励靖共之谊。钦兹宠命,懋乃嘉猷。制曰:恪共奉直,良臣既殚厥心:贞顺宜家,淑女爰从其贵,尔捐职布政司经历加二级韩承志之妻常氏,含章协德,令仪昔著於闺门:黾勉同心,内治今成於夙夜。兹以尔夫克襄王事,赠尔为宜人。於戏,龙章载焕,用褒敬戒之勤:翟茀钦承,久作泉原之贲。制曰:臣子敦服劳之谊,典既疏荣:女士嗣淑慎之徽,恩宜并茂。尔捐职布政司经历加二级韩承志之继妻王氏,素娴内则,动协女箴。相夫载著勤劳:宜家克彰令誉。兹以尔夫克襄王事,赠尔为宜人。於戏,频繁继□,式扬彤管之辉:纶同褒,弥表幽潜之德。道光六年十二月十三日。敕命之宝。”
41、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42、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
43、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
44、韩家庄、北常庄发现的碑刻文字,能否确认有韩愈后裔生活在高平?有趣的是,与两个村子相邻的榆树坪、郭庄村,村民也以韩姓人居多,而周围其他村庄几无韩姓。
45、与西墓有一河相隔的东墓,面积约50平方米,与西墓类似,莹前亦有望柱、石笔。当时裴池善就发现墓已有多处盗洞,墓石质构件散落田间随意堆放。墓地存有六通墓碑,其中三通石碑因正面倒伏着地,其内容无法看到。另三通石碑中,第一通石碑为残碑,除“之墓”二字外,只能分辨出列名:孙德宣、德方、德武,曾孙继贤、继汤、继舜、继尧、继禹、继圣,玄孙智慧、聪明、全慧;第二通石碑为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九日的“清故考妣韩聚财牛氏韩公母之墓”,后列名为:孝男韩德宣、韩德武,孙继明、继圣、继汤、继贤;第三通为嘉庆二十年十二月的“皇清显考继尧韩公暨妣韩、常硕人三位合葬之墓”,后无列名。
46、韩家庄村地处高平市西部,与沁水县交界。这个仅有48户163口人的小山村,几乎家家都姓韩。
47、李贺。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48、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55!
49、陵园的主要建筑还有有牌楼、神道、石阶、山门、碑廊、雕塑、展厅、亭阁,气势宏伟壮观。中国国际韩学研究院就设在这里。
50、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1、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烧诗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学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污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也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52、绕过东院的一座院门,韩福生来到东院墙外的一条明清古街道上。“这是马房,那是碾坊。”顺他所指,一座两层、另一座为三层的高大楼房呈内“八”字形分立街道两旁,通往村外。
53、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